“生活在他处”的座右铭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人离开自己生活的城市,离开意味着脱离枯燥和乏味,更意味着一场不确定的改变之旅。

很多人一定不知道时光可以静止,岿然如不改颜色的山川,阒静如徽州的村庄。千百年来生活每一天在这里上演,最终故事都变成了老人们额头深刻的皱纹。颓塌的老屋就像一个个装满故事的八音盒,飘出撩拨心弦的旋律。这里,生活散发着模糊久远的气息……

在徽州长大,我却很少近距离去倾听她、了解她,但是无论身在何处,都如此地依恋她,想到她才有归属感。徽州的村庄如散落的珍珠,颗颗熠熠夺目。

我们驱车一个多小时抵达关麓村,结穗的稻子在地里摇曳,金灿灿的稻田萦绕着村庄。村子很安静,看上去与黟县众多的村庄无异。初秋的天气舒服极了。

由于快到午饭时间了,我们四下寻找落脚吃饭的地方,附近唯一的一家农家饭馆的主人下地抢割稻子去了(据说明天要下雨,村民们基本都在田里抢收)。正当我们悻悻时,景区的工作人员笑盈盈地邀请我们一起吃午饭,还特地从地里剪了丝瓜,炒了才抓回来的小河虾,每样食材都是新鲜的。山里的人总是让人心里暖洋洋的,我想我的心我的胃都离不开这里。

穿过一片花坛,八家连体建筑群便远远出现在了眼前。这是清乾隆年间汪氏八兄弟的连体建筑。八家相对独立为八个单元,每一单元关起门来,各有天井、厅堂、花园、小院,但又互相通联,屋楼上下皆有门户将其串结,形成一个结构巧妙的整体,像一座迷宫。

景区讲解员李姐是西递人,跟这里的村民都很熟,大概是因为她很爱笑。沿着小路走走,首先进的是八家老六的敦睦庭,距今多年,堂中书“涵养生浩气,敦行世家风”,徽州人历来崇尚读书,文化气息浓厚,八家几乎都设有书屋。敦睦庭的后厅有邻溪书屋,伫立在书屋门口仿佛能听到当年屋中朗朗读书声,萦绕在院子的紫薇树下,飘过墙头……曾在此取景的电影《三城记》的海报立在书屋里,画面带有一种冲击感。

此处有王老师入镜

只见李姐掏出腰间的一串钥匙打开一扇扇门,光线由明到暗,由暗到明。我们穿梭到了瑞霭庭,八家老四的“豪”宅,此屋为八家建筑之最,六幢相连,藻井彩绘栩栩如生,不得不感慨先人的艺术造诣。

如今八家几乎都是后人居住着,我们进来时无意中打扰到中堂的两位老人吃中饭,老奶奶用夹杂方言的普通话问我中饭吃了没,要不要一起吃。我笑着谢绝了,心里一阵暖流。

屋外院子里有一棵浓茂高大的枇杷树,李姐说它已经两百多岁的高龄…徽州这样的古树并不少见,每每听到它们的年岁我还是会心头一紧,充满了敬畏。它们伴着这些村庄跨越时间的海洋,只为与我们相望这一眼……跟老人辞行,我们来到了村里最小的天井下,这处精致的天井别有洞天,细腻的木雕让人挪不开眼睛。

八家老三的宅子“九思庭”,三幢相连,最有趣的是它的厨房,偌大的空间保留了清朝、民国、近代、现代四种灶台,简直是一部活生生的农村饮食文化演变史。记得小时候就喜欢抓着奶奶的衣襟从厅堂跑到厨房,再到院子,晚上望着天井发呆。

李姐说关麓有一绝,就是“米塑”,将稻米谷物加工塑形成盆景、水果、罗汉等,用作祭祀。这是关麓村特有的民间手工艺。

“春满庭”是八家老二的宅子,最初八个儿子都居住在这儿。如今住在这儿的老人如数家珍地把自家的“宝贝”都摆了出来,有完好的用作出售。

在老二的“淡月山房”外我们遇到了刚从地里收豆子回来的老奶奶,带着孙女剥着毛豆,好像在那儿坐了很久,看我们贸然进来面不改色,用土话跟李姐攀谈着。大概像我们这样进进出出的外人太多,老人已经习惯。李姐说老人已经80多岁,身体很好,还在料理着家门口的一点菜地。我突然想到在歙县山路上遇到的挑着好几米高的干柴依旧健步爬山的高龄老人,她满头银灿灿的头发真好看。

八家老大的“吾爱吾庐”据李姐说已经被外地的商人买走,后人也搬走了。门口的题额为清代书法家赵之谦所题,典出陶渊明《读山海经》:“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在村里再次遇到了之前在地里割稻的一对老夫妻,远远地冲我们笑着,回来喝口水补充点食物,拉着板车又匆匆下地了。祈祷明天是个好天气。

走完这十六幢建筑构成的迷宫,就像一场穿越之旅。每一扇窗都迎纳过不同的月光和对离人的相思,每一道门都承载了无数的离愁别绪和欢聚的喜悦。我们沉醉于精巧的砖雕和木雕,也感动于关麓人世代保留的家族的向心力量。

行走关麓,就像读了徽州的一页,拾掇了一颗珍珠,内心喜悦而平静。今后还有无数个日日夜夜,我们可以去读她,懂她……

关麓村旅行小贴士:

黟县关麓乘车路线:黄山市汽车站大巴到黟县县城汽车站(20分钟左右一班),县城汽车站——关麓景区(20分钟左右一班)或出租车到关麓景区。大巴的末班时间秋冬一般在17:00左右。景区门票35元。

关麓村很安静,几乎没有什么商业化,人们还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村里只有两家农家饭馆和一家小旅店,要想来村子里感受这份宁静,最好避开农忙期或者自带午餐。住宿也可以选择附近的南屏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