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在城中、城在山水中。”“长三角”地区的“后花园”池州隽永灵秀,处处皆景,文人墨客徜徉于池州山水之间,留下脍炙人口的诗作。千百年风雅沐浴,无数美好的古村古镇散落其间。这些古村镇沉淀着池州的文化,池州的历史。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都各自有着不同的命运。有的被开发成旅游景点,等待着涅槃重生;有的则被列为历史保护区,防止人为的破坏;有的则被冷落,被遗弃,直到颓败。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一处古徽道旁的古村落-徽道村。徽道村位于东至县葛公镇,由原先的排篷(即双篷)和葛源王村两村合并而成。历史上这里是池州通往徽州的必经之地,古道原名徽池古徽道,始建于唐宋,明清时随着徽商的兴盛而日臻完善。以鸡头岭为界,古徽道向东石台、祁门县延伸十几公里;向西东至县境延伸近十公里,这是目前保存完好的最长的古徽道了。古道、路亭、石桥尚存,人文景观也很丰富。随着徽商的日益兴起,古道上的商人往来不断,于是居住在古道旁的先民纷纷以卖茶、营茶致富。明清徽派古建筑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小溪两岸,飞檐翘角,粉墙黛瓦,掩映在青山绿水中。沿河两岸,明清风格的建筑群、苍凉厚重的徽州古商道,或密集、或星落,无不透着古风古韵,令人驻足沉思、浮想联翩。踏上青石路的小巷,房屋回环往复,小径通幽,方知老屋旧宅气息森然。但多数老屋都已是人去房空,仅剩下断壁残垣。有些只剩下朽烂的木头框架,有的屋顶透亮朝天,连瓦片也没了。进了后院,残垣断壁、断砖碎瓦,显得有些凄凉。但从破旧的残砖断瓦中,仍能看到雕梁画栋,萦梁绕壁,木雕石刻,虽经数百年风雨剥蚀,断壁残垣枯草丛生,苔痕斑斑,显得有些支离和朽败,然构架皇皇,仍能看出当年的雄姿。不由得心生唏嘘,曾经的繁华过眼烟云,过去的阜盛成为记忆。横贯全村的古徽道,是一条条长约四尺的青石板铺就而成,这也是当时的官道,是当时重要的交通路线。旧时的人们从省城安庆出发经过这里,然后再从这里前往古徽州、景德镇、上饶等。旧时的古徽道上,每隔三里就会盖一凉亭,供往来商人或公差休息之用。从现在残存的亭子遗迹上可以看出,亭子大约为方形,长宽约4米左右,为青石结构,骑路而建,四方通透。来到这样的古村,无需有多么豪华的建筑,只需在古道上慢慢地踱步,沉浸在古老的故事里,呼吸着乡村的气息,眺望那些年代久远的亭台楼阁,抚摸那些精雕细刻的门窗家俱。一切仿佛变幻了时空,让你一下子就走进了几百年前的明清时代。往期精彩宣城又一古村走红,有安徽省最早的书院,胡适曾经在这里读书安徽又一古村走红,被誉宣城“大城里”,全村四门三街十八巷安徽又一古村走红,位于黄山新安江畔,现在是4A景区安徽又一古村走红,位于安庆一片原始,面积达余平方米安徽又一古镇走红,位于黄山与九华山之间,深受游客好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7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