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针对企业“招工难”“用工难”问题,黄山市财政拿出近万元,用于校企定制培养计划和市外招引技术人才计划,培招对象是高校及高中职类学校毕业的技术类人才。
近期以来,黄山市还推动实施引凤回巢(黄山在外人才)、引进外地人才等战略,如为屯溪一中、医院等单位招引人才(此前已报道),以振兴教育、医疗事业。
据了解,出台这些政策的背景之一,是基于黄山市存在常住人口外流严重、人才缺少、企业招人越来越难等诸多现实困境。
最新数据显示,黄山市常住人口万人,其中15-59岁的占比61.58%。黄山市少儿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低,全省16个市里倒数第二;老年人口占比高,16个市里排名第一。
就这来万人,其中的青年、壮年还外流严重。初步了解,目前黄山市跨地区外出就业的农民工32万多人,占总数58%。黄山市内学校的每年毕业生(高校、高中职)约人,其中留在本地就业的只有约人,占比28%。
今年一季度用工数据分析,全市进入人力资源市场和民营人力招聘机构的用人单位家,要招人,求职人员人,用工缺口明显。从数据看,全市技能人才有到人的动态性缺口,结构性招工难问题不同程度存在。
当前,人口红利时代已经过去,大城市的虹吸效应又越来越强,经济发达的三四线城市也各出大招吸引人才,很多地方对35岁以下的年轻人都欢迎。黄山市青壮年外流严重、老龄化趋势明显,是这个背景下出现的现实问题。
为什么黄山留不住人?
据分析,黄山市毗邻的长三角区域经济发达,工资薪酬、医疗教育、生活环境等吸引力大,还有部分人去了北京、广州、成都等地。大城市的选择机会及发展空间大,青壮年用脚投票,去了大城市就业、打拼,毕竟,情怀与乡愁难敌现实。
其次,黄山市总体薪资水平偏低,且少数企业过度压缩成本,甚至不办五险一金,有的劳动环境和工作强度存在问题,这也让人难留。此外,还有学校专业设置有待优化、政府就业引导不力等原因。其中,黄山市及区县政府在吸引毕业生就地工作等方面,还缺少有足够吸引力的资金投入机制、政策完善机制等。
黄山市生态绝佳、文化独特、旅游兴旺(疫情前)、交通便利,但产业单一尤其支柱产业少,人口太少(全省第二少),经济总量全省倒数第一,发展后劲不足。相对来说,前些年本地较多的侧重城市面貌和设施提升、重旅游投入、重生态保护,但教育、医疗、产业等领域发展不够好。
目前,黄山市在实施综合性的产业发展战略,希望通过新兴产业、创新创意工程、招强引强等推动经济高质量、实质性的发展。很多有识之士认为,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脚踏实地、实干苦干,从具体事上一件件做,把基础夯实,才有望量变到质变。
其中,房价必须坚决的稳控,要学习外地经验,从土地出让层面就开始限价,把房价全程稳住,并侧重化解存量、减少新增、提升品质,通过三五年努力,把城市房价稳到国内同类同等城市的基本水平。房价稳住,利于本地人刚性需求,压制投资投机,也能吸引外来定居性购房(高房价不利于康养产业)。
其次是通过产业、产能的提升发展、让工业商业经济等能较快提升,扩大就业面,提升总体收入,让就业者的实际收入年年有提高,让生活越来越有幸福感。
再次是突出抓好教育,黄山高新区近年来发展快速,经济蓬勃,新城区架构基本形成,但是,高新区的主城区(有屯溪一中、昱城学校、实验小学)教育资源分布与质量都有待提高,包括公办幼儿园不够。其中,新潭镇从乡镇地位到融入了城市核心区,但教育师资与硬件薄弱,匹配不了城市新区的发展地位,制约了该片区发展。屯溪区教育投入较大,但公办幼儿园欠债严重,每年无数家长为了孩子入园焦虑不安(公办园少,民办园收费与师资缺少优势),黎阳等区域的小学布局不够,将面临孩子上学远、上好学校难问题。
这方面,本地其实有好的典型,祁门县曾生源流失严重,该县虽经济困难,仍投巨资办教育,祁门一中咬牙前行,措施得力,取得年年高考成绩优异、优质生源几乎不再外流的成效,创造了山区县的奇迹。
教育不强,人心不稳,青壮年希望收入提高、买得起住房,更希望给子女就地提供好的教育等条件,希望老人买菜带孩子看病更便利。在这方面,政府应该打破本本主义,“来了就是黄山人,来了就是屯溪人,来了就是高新区人……”不要怕人进来,要舍得在教育上花大钱,不断做好自身的教育、医疗等服务,吸引更多人。
此外,黄山市的生活成本很高,这也是小城市的共性问题,但是,政府应该有调研、有针对性措施,如做强物流、降低成本、加强监管、倡导诚信,让生活成本能逐渐降低些。
最近,平躺是网络最热词,这个现象未必是整体真实的存在,但一定程度反映了青壮年群体对房子、教育、收入的不安与焦虑,值得重视。
“你们这个地方将是全国最富的地方”,这话曾让人信心倍增,32年后的今天,也仍然应该是我们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审视我们自身发展水平与成效的试金石。
全国都在发展、人力等资源越来越集中在发达地区及大中特城市的现实下,黄山上下应该有紧迫感,有羞耻感,有压力感,少些花钱多又看似务虚的短期行为,以务实、苦干的改变决心,以长期打基础的格局,以一个个的具体举措振奋人心,提升各方对建设好黄山的信心。要真正融入并引入长三角的先进发展经验、城市管理经验,引入他们的产业资源及技术、理念等,助力黄山市三五年里在风气、效能、眼界、基础、经济上都有实打实的改变。
千年徽州在中国历史上曾书写了辉煌的篇章,在医疗、科技、文化、教育、商业等各个领域都曾全国领先,在多山少地、资源贫乏、交通闭塞、信息封闭的封建时代,徽州创造了奇迹,至今造福后人。今天的黄山市,没理由不回到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发展的全国第一梯队。如果没有,就是我们没做好,需要找到对的方向,并继续努力!
漫山梧桐树,凤凰自来栖!
让房价合理、教育强大、产业兴盛,城市医疗和生活等配套越来越好,发展机会越来越多,加上本身的生态、文化、旅游等优势赋能,黄山市的未来是可期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1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