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茶历来称谓较多,民间有广东茶、软枝茶、六安茶、青茶、六安笠仔茶、六安篮茶、陈年六安茶、普洱亲戚茶等数十种叫法。根据历史记载,祁门芦溪是安茶的发源地,创制时间大概在年前后,比著名的祁门红茶()创制的时间还要早年。是一种后发酵的紧压茶。它介于红茶和绿茶之间。试制成功的安茶,条索壮实匀齐、色泽黑褐油润,有槟榔、箬叶香味、清爽醇厚、味中有甜、汤色澄明,不仅是饮用佳品,而且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目前,芦溪安茶主要销往广东、南阳、海外。
祁门生产安茶的正规厂家约有7-8家,茶号约有四十七家。创立于年的“孙义顺”是有名的茶号,“孙义顺”并非人名,由孙启明创办,以孙姓为开头,取名为“孙义顺”,诣为经商要讲义气,求顺利。年,日军占领鄱阳湖,商道阻断,就此停产。经过半个多世纪后,年香港茶叶基金会会长关奋发先生向安徽省茶叶总局寻找安茶,一直问到祁门县茶叶局,最后找到芦溪。对于安茶,本地人早已淡漠或者遗忘,只剩下早期的茶叶和残缺的茶票。
祁门公孙顺安茶厂原名祁门县孙义顺安茶厂,就坐落在祁门芦溪乡,总负责人是90后汪珂,厂房是一老茶厂改造,占地约多平方米。一进茶厂接待厅,一张张珍贵的安茶老船表映入眼帘,仿佛在诉说孙义顺安茶曾经的荣耀。
我们来到安茶生产现场,在车间外面走廊,阵阵独特醇厚的茶香就已经扑鼻而来。大大的茶席(露晒专用老竹编席)上放着一堆堆安茶,以箬叶篾篓包装的成品,在一旁堆放得整整齐齐。明亮的车间里,茶工们熟练有序地各司其职。
汪珂为我们详细地介绍了传统安茶制作的各道工序。成品安茶还需放在适宜温度、干湿度的茶仓中陈化3年左右,才可以销售,供茶友饮用品鉴。
汪珂感动地说:芦溪安茶的技艺一直薪火相传,但多年来外界少有人知。年非典,安茶的药用价值在广东不胫而走,市场由此突破。近几年芦溪安茶再度复燃,成为茶友争相购买的高档茶叶,收藏家刘平先生(现为黄山市农业企业联合会副会长)功不可灭。年,刘平先生着手安茶合作与投资,拍摄《安茶事纪》,并于年与茶文化专家郑建新合著《寻找回来的安茶》一书,亮相于各大展会,将安茶的热度再次推高。“孙义顺”也再度成为安茶最广为人知的字号。
汪珂外公汪镇响先生当时在祁门茶科所和祁门茶厂学习制作红茶,听说祁门农业局组织安茶复原,重新研制的产品送到了香港,但关奋发先生回复这茶不是安茶的味道。汪镇响先生就下定决心发掘安茶的制作工艺,潜心研究。年复原的安茶是用老叶子制作的,而汪镇响先生发现老茶票上记载“向在芦溪采办雨前上上细嫩真春芽蕊加工拣选。”于是上山采摘嫩芽制作,并再寄茶样给关先生,但得到回复:外形相,滋味还可以,但依然不行。于是,汪镇响先生挨家挨户寻找老茶号健在的老人。虽然老人们想起一些步骤和做法,但有时互相矛盾,有时记不清先后顺序。问题在于一个步骤的缺失,一个顺序的错乱,都会导致前功尽弃。经过汪镇响先生不断寻找、试验、探索,根据老人们回忆制作好的样茶,再次转寄香港。不久,他收到了关先生的回复:已经有很大进步,但是距离从前的安茶,依然有距离。
此时的安茶恢复陷入了僵局,汪镇响先生辗转找到了孙义顺茶号的后人汪寿康老人。老人家道中落,儿孙也不愿做茶,汪总外公屡次登门拜访,一心想恢复安茶,让老人很感动,终于答应收汪总外公为徒。当年安茶停产时,汪寿康约19岁,父亲汪日三还未来得及将全部手艺传授于他,便辞世了。如今,年近八十的汪老先生也只能提供关于安茶的部分记忆。汪镇响先生结合之前制作安茶的经验,以及汪老先生和其他几位老人家介绍的工艺,锲而不舍地研究、试制、整理、罗列出合理的步骤,整整用了三年,终于在年,得到了关奋发先生的认可。汪寿康老师傅也激动不已,称汪镇响先生做出的茶与他家当年的味道一模一样。年,芦溪乡成立江南春茶厂,汪镇响先生成为第一任厂长,自此量产安茶又重新开始,并沿用了“孙义顺”字号。这一年,安茶在安徽省级名优茶评选中再次获选(第一次是年)优质特种茶。于年,汪总出资创办了“孙义顺安茶厂”,并注册了“孙义顺”商标。
汪珂从记事起就一直跟随外公身边,看外公做茶。精打细算一辈子的外公希望汪珂能够好好读书,考上大学。在汪珂高中毕业前,极其注重教育的外公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将他叫至身边语重心长道:“我这一生,前一半忙忙碌碌,40多岁接触茶叶,做了安茶,一路走来不容易,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与精力。本想你去学学经济类有所成后再来教你做茶,可是安茶不是一年半载就能学会吃透的,没有三年五载,亲身参与每个环节的制作,以及我亲自指导是不行的。趁着我身体还可以,手把手地教你做茶吧。早晚都是要回来接我的班,还不如尽早在我身边做茶。失传了几十年的安茶工艺恢复起来实属不易,走了很多弯路和挫折,也希望你能够继承我的衣钵,在我走后能够把我的门面给撑起来,也算后继有人。”那时,汪珂虽然难以理解外公对安茶发自肺腑的热爱与痴迷,但自小接受传统教育的他,尊崇孝道,不愿辜负外公,决定陪伴在他身边,学做安茶。
年7月起,汪珂正式开始学徒生涯,开始学习安茶技艺。年谷雨前后,新一年的安茶进入初制。外公严肃地说:凡事要从基础做起,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茶事亲力亲为才会服众。核心掌握在自己手中,不能做空架子。于是,汪珂日复一日进行杀青、揉捻、日晒、烘干等各道工序的训练。
年,经过四年的磨炼,汪珂已能将安茶工艺融会贯通,得到外公的认可,正式出师。年,汪珂收起外公已走的悲痛,开始了独立制茶的征程。当时身边的亲友,有鼓励,有支持,有质疑,有观望。汪珂毅然整顿安排茶厂原班人马,遵循着外公传授的手艺,心无旁骛,一心制作安茶,直到新茶出品,获得茶界公认,反响甚好。
这就是芦溪孙义顺安茶真正的技艺传承传承历史,更是芦溪茶人的使命感、责任感的体现与寄托。
汪珂介绍:芦溪安茶生产的恢复,茶厂也给本地人带来了好的经济效益,茶农的收入提高了,茶商找到了优质的销售产品,茶工的就业解决了,就是安茶包装使用的篓子、烘笼、箬叶等也解决了不少劳动力(竹匠,采摘工,茶农等),也帮助贫困户解决了经济困难。
汪总表示:芦溪安茶是一款有历史、有灵性的中华名茶,具祛湿消食、消暑解毒之效。曾经在清末民国时期,享誉南洋及东南亚,备受市场青睐。作为安茶传承人,除了技艺的薪火相传,也有责任进一步收集、整理茶俗茶风、茶票茶文,茶企和茶农、茶商联手,借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怀的东风,打响安茶知名度,振兴名茶产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2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