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是指瓷器入窑进只有一种色彩,出窑时色彩却千变万化。正是瓷器的这种艺术魅力使得江树财迷上了柴窑烧制瓷器,他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在安徽黄山市祁门县箬坑乡,有一条深7米、宽2.6米、高2.8米的柴瓷窑,也是安徽省唯一一条“活”着的蛋形小柴窑。这一条小窑虽然不起眼,却能烧出宋、元、明、清各朝特征的仿古瓷器,年9月27日,经过7个多月的精心准备,这条瓷窑的主人,民间瓷窑把桩师江树财怀着期待的心情,把烧制好的余件瓷器一个个地从窑中取出。当他看到一件件风格独特,玲珑剔透精美瓷器时,心里宽慰了许多。要知道,这可是他一年的心血啊。

江树财今年57岁,土生土长祁门人,年进原祁门古陶瓷厂,跟着景德镇师傅学习柴窑把桩技术。“把桩”即为柴窑总把舵,是一项苦差事,也是一个个技术活。“把桩师”是蛋形窑烧瓷的最高职称,包括托坯、架裱、码窑。在古法烧瓷七十二道工序中,烧炼是其中最关键的环节,也是一个优秀把桩师的核心技能。陶瓷界有着“培养一个优秀把桩师不亚于训练一个飞行员”的说办,在一千多度高温下,每个把桩师都有自己独特的火候判断方法,江树财则完全凭肉眼精准判断各种釉料坯胎烧制所需的温度。

在昏暗的场窑里,江树财从担柴烧火开始,与松木窑火为伴,夏战高温,冬抗严寒,十几年摸爬滚打,才掌握了把桩基本技术。不料,年得了一场病,不得不辞职离开陶瓷厂,但为了生活,江树财有了创业念头,于是自己动手,在家乡设计、打砖、垒窑,经过两年的努力,终于成功烧出第一窑仿古瓷器。

然而,生产仿古瓷器是需要经济实力做后盾的,江树财因此走上“打工深造”的道路——在老搭档李瑞祥窑上把桩,先后师从于景德镇艺术瓷厂热工工程师余炳炎、建国瓷厂把桩师秦绍绪,熟练掌握了陶瓷制作和柴窑把桩技艺,最终能自如驾驭窑、火、胎、釉,尤以烧制传统高温颜色釉见长,其中钧红、花釉最为出色,成为柴瓷窑把桩人之翘楚。

年,经验更加丰富的江树财再次重启自己的柴窑。按正常工工序,脱坯、架裱、码窑这几个工序都是由把桩师指挥,由四个人分别操作完成,但江树财在自己的小窑里一个人干了四人人的活儿。烧窑前,江树财先将生瓷坯逐一放入匣钵中,再搬进窑内堆码好,用砖头封上窑口。在烧制过程中,何时升温、何时保温、何时添柴都有讲究,受天气、温度等因素影响,瓷器的颜色也变幻莫测,每次点燃窑火,江树财都需寸步不离地观察控制好窑膛的温度,最终成功烧出各种高温颜色釉产品,其中《钧红窑变天球瓶》荣获安徽省第三届陶瓷艺术精品展金奖,《梅瓶》荣获安徽省首届“徽瓷奖”陶瓷艺术作品大赛暨第四届安徽省陶瓷艺术精品展银奖,并被授予“黄山市陶瓷艺术大师”称号。

在江树财家二楼琳琅满目的古瓷产品展示厅内,江树财如数家珍地解说的自己的陶瓷宝贝,不过在停歇下来时,他的脸上有时流露出一些无奈。在我们问起古瓷销量及价格时,他总以“还在起步阶段”来回答。江树财的柴瓷窑复烧两三年来,每年只烧一两窑,虽一再强调“在于精而不在于多”,但对一个农民而言,眼前的生存更为重要,他现在的生活来源不是柴瓷窑,而是种香菇,以及到到李瑞祥窑上“打工”。有时窑上开支还得靠子女资助。入不敷出是江树财的现状,而且短时间内难以改变。

随着传统柴瓷窑被被工业化的煤窑、电窑、气窑所替代,加上环保力度的加大,柴瓷窑的运营成本越来越高。江树财以一己之力在祁门箬坑这个大山深坞里维持着这条国宝级的柴瓷窑,坚守和传承确实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3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