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徽州一府六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古徽州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徽州是“文化之邦”,徽商致富还乡,也争相在家乡建住宅、园林,修祠堂,立牌坊,兴道观、寺庙,从而开始和形成有徽州特色的建筑风格。
徽州郑氏乃祁门望族,自唐代宗庙始建,郑氏先祖在河西平坦开阔地正中位置建成祁门首屈一指的郑氏总祠“一本堂”,随后分迁至奇岭里门、中门、外门与周村、河西、张村的“奇峰郑氏七门”先后相继建起支祠。祁门芦溪乡樟村(张村)自然村,以郑姓为主,地处祁南阊江岸畔,倚山面水,风光旖旎。在郑氏未迁至之前,已有两户张姓人家散居,郑氏遵循先来后到之礼数,仍以“张村”为名,沿用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后因村中有一千年古樟,又因张姓人丁单薄,而衍变为樟村。
张村郑氏“聚庆堂”,以《周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名句之意命名。奇峰郑氏二十一世祖郑安礼与原配方氏所生的长子怀德与三子忻德,因牵挂“庄户”异地守墓,于明宜德六年(年)举家卜迁张村“肇开基址”,成为张村郑氏始迁祖。郑氏迁居张村后,数百年间在此繁衍生息,将张村改造成一处宜居的村落,建造祠宇和住宅,遍植各种经济林,铺设十多里石板道直通奇岭。
到了明朝景泰年间(---年),郑氏二世祖郑仕通(--年)在张村着手建造郑氏宗祠“以祀高、曾、祖、祢四代之主,正德辛末年(年)不慎遭受火毁。嘉靖丁亥年(年),郑氏参照总祠“一本堂"的典型徽派风貌,重建并扩大面积,以《周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名句之意命名。新修聚庆堂进深51.2米,面阔13.5米,建筑面积达.2平方米,共有96根木质立柱。祠堂分为门楼、仪门、享堂、寝堂,四进五开间,地势依次递增,规模宏伟。
如一本堂一样,聚庆堂门楼也设有牌楼,高8.2米、宽6.7米,为3开间四柱三楼砖石结构,巍峨有气势。梁柱为石质方状,屋檐高高翘起,如凤凰展翅,坊额刻字浑厚有力,各种动物、植物的砖雕图案惟妙惟肖。门楼外铺有青石板广场,广场南边是高约2米的徽派围墙,围墙顶部用雕花瓦当覆盖,古韵十足。门楼内设有一露天院落,内种养各种奇花异草。年后门楼开裂被拆除上半截,随后一场运动将门楼破坏殆尽。穿过院落,便是五开间的仪门,代表始建者郑仕通及其四位亲堂兄弟。门额正中安挂“柱国名家”匾额,门旁竖立一对高2.1米的抱鼓石,在抱鼓石基座边上的石栏板及鼓座上石雕更是流水行云,无比精美。
穿过仪门的天井就是为享堂,享堂进深23.1米,面阔12.7米,面积达.4平方米,是整座祠堂中最为宽敞明亮。仪门与享堂中间的天井左右设有廊庑,徽派建筑中的天井是为集水、纳阳、通风、采光、消防等功能,另有肥水不外流的说法。享堂四角建有厢房,用以储存花灯、花轿、祭具、丧葬用具之类。后两间厢房门边各有生死侧门一扇,新娘出嫁从左门背进祠堂上轿抬出仪门,客死他乡之人从右门招魂引入祖宗堂。左右中柱挂有玻璃吊灯,享堂正中正梁分别悬挂“聚庆堂”“文武大宗”“乡贤大夫”匾额,可惜的是这些珍贵文物均毁于那场运动。
祠堂的最后一进便是祠堂最森严的地方——寝堂,寝堂的地面高出天井1.1米,井池10.7平方米,周边用雕花青石砌成。天井两旁是厢房,用来停放遗体。两旁铺设7级石板台阶,通过单封砖墙院门踏入寝堂。寝堂分为上下两楼,有意思的是底楼的左厢房龛座摆放张氏祖宗神位,在郑氏祠堂内摆放张氏祖先的牌位这是全国少见的。据说旧时每年的祭祖之夜,郑氏后人拜完先祖神位后,再拜张姓祖先神位,张姓子孙也要回拜,并且世代相传,约俗成章,这也是张村郑氏与张氏和睦共处的缩影。中房台阶状龛座长为5.3米、宽为3.1米,高达2.5米,供奉郑氏祖先神位。右厢房供奉文昌菩萨,左厢房右侧设有陡窄木梯可登阁楼,楼厅上存放着郑氏的族谱、地契、祖先遗像等整齐码放在竹编箱里。
张村郑氏虽为当地望族,但却跻身仕途者寥寥,而经商、学艺、从教、行医者众多,这因与郑氏后人秉承先人遗训有关。明朝后期,奇峰二十六世祖郑维诚因与严嵩有隙而辞去高官回乡办学,他给子孙们留下“诗书可读,官不可做”的祖训。另外按照奇峰郑氏的祖制,在祠堂右前方建造租屋,由祠会族田和村中富户捐钱捐租,设置塾学高薪聘请教师,为郑姓家境贫寒而有志学子提供必要的费用,使得郑姓子弟多数能得以识文断字。因此几百年来张村郑氏后人谨记先人遗嘱,耕读传家而不入仕途。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7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