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笔墨纸砚”被称为文房四宝,它们是文人日常生活的必需。但为何在徽州文化博物馆中,“墨锭”竟会成为镇馆之宝,并备受文物专家以及文学爱好者的青睐呢?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
年,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城区的茶科所基地正在施工,为赶工期,工人们只能埋头苦干。可是,地基刚挖到一半,却出现一件怪事。一个年轻的工人在挖地基时,感觉铁锹碰到了一块硬邦邦的东西,起初,他以为是块硬石板,便用身旁的镐头将其翘起。不料,石板下出现了一个黑窟窿。施工队队长闻声赶来,觉得下面应该是一座古墓,他立即将情况上报。
几个小时后,市里的文物专家就赶到了施工现场。经过调查后,专家们确定石板的下面就是一座古墓。因为墓顶已经被打开,为及时抢救古墓中的物品,专家们决定对古墓进行保护性的发掘。
紧接着,专家们带着专业的设备进入古墓,通过对陵墓中的文物进行考察后,最终,确定为北宋时期的古墓,并且墓主身份不一般。
专家们合力将古墓中的文物搬出后,其中一位专家又重新返回陵墓,查看是否有遗漏。他在棺椁下面的积水中,发现了两块类似于黑炭似的物品,专家以也未仔细研究,便将其带回了研究所。
专家们万万没想象到,这两块被误认为是黑炭的物品,合在一起后才显出“原型”,它竟是一锭墨,墨锭在古代很常见,为何它却能成为徽州文化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呢?
墨锭是文房之宝之一,历来备受文人的喜爱,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中,就记载了墨锭的制作方法。即:“用上好烟捣细,过筛;一斤烟末和上五两好胶,浸在梣树皮汁中,再加五个鸡蛋白,又将一两朱砂,二两犀香捣细和入,放入铁臼,捣三万下。每锭墨不超过二三两,宁可小,不可大。
在宋代,名墨会成为文人书案上的摆设,它是显示身份和学问的物品。
这锭墨是长方形的,给人一种古朴的美感,在墨锭的正面我们可以看到“文府”二字,因此,专家们将其取名为“北宋文府墨锭”。
“北宋文府墨锭”之所以珍贵,共有两点原因:
其一,专家是在棺椁下面的积水中,发现了北宋文府墨锭。古墓是在北宋时期修建的,也就是说锭墨已有千年历史,而墨锭长时间泡在水中,不仅没出现大规模破损,反而形状都未变,上面的文字依旧清晰可见,甚至现代科学都无法解释这种反常的现象。
其二,在我国古代,民间流传一句话:“千金易得,李墨难求。”在年,李墨更名为徽墨。李煜是亡国之君,当他被敌军抓到,押送到汴京时,他随身携带两件物品,其中一件就是徽墨。而且迄今为止,文府墨锭是考古专家发现的唯一北宋时期的墨锭,正所谓“物以稀为贵”,故此,说它是国宝,一点都不过分。
正因为这两点原因,北宋文府墨锭才会成为徽州文化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目前,这个文府墨锭,就静静地躺在该博物馆的橱窗里,正用它文化的魅力,历史的价值,吸引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3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