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黟县蛤蟆歙县狗,祁门猴狲翻跟斗,休宁蛇、婺源龙,一犁到磅绩溪牛。”凡徽州人大多知道这句俗话,并以此互相戏谑和调侃,但许多人并不知道其中的内涵。
蛤蟆、狗、猴狲、蛇、龙、牛都是动物,这是徽州各县的图腾。
“图腾”是什么?它是个泊来词,来源于印第安语“totem”,意思有二:
一是“它的亲族”。认为本氏族人与某种动物或植物具有亲缘关系,于是这种动、植物便成了这个民族最古老的祖先,这是一种最原始的信仰和崇拜。
二是“它的标记”。图腾标志在原始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最早的社会组织标志和象征,以此用于区别某个地域或群体。
虽然“图腾”一词最早书面见于年,但图腾现象早从原始时代就已开始,而且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原因都是对大自然以及对动、植物的崇拜,可见图腾文化在全世界都是相通的。
徽州各县的图腾始于何时,史料中没有记载。从图腾崇拜的起源看,应当是源于山越或更早的古越时期。
徽州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文明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距今多年前,黄山市一带早在旧石器时期就已有先民生活。而在新石器时代,这里的先民们已创造原始土著文化。在多年前,生活在这里的是古越族。
百越杂处,各有种姓,互不统属,各族群都有自己的图腾。随着时代的流逝,自秦始皇至唐代宗年代,黟、歙、休宁、婺源、祁门、绩溪六县先后独立成县,这种族群或部落的图腾遂逐渐演化为县的图腾,成为这一族群隶县的属号。
根据徽州各县图腾构成的原因,大约分两种情况:
一是图腾对象与自然形态极为相似。一种说法是,徽州人信风水,属号多以县治地形、山形或县域形状而得名。休宁县治形如长蛇,歙县县治附近有山如犬,黟县县治附近有山如蛤蟆,绩溪县域形状如牛,祁门县域形态如猴,婺源县域形状如龙,故以蛇、狗、蛤蟆、牛、猴、龙喻称之。但是,具体是那座山形,恐没人说得清楚。
二是动物的拟人化”,把图腾对象赋予了人的精神象征和部分特征。
黟县的图腾是蛤蟆,也叫蟾蜍。
别看蛤蟆长相不佳,但在远古时代,人们却将它视为神物。在中国,许多氏族部落将蟾蜍或者蛙视为自己部落或者氏族的图腾。在出土的仰韶文化初期的陶器中,有一件陶器上绘有一只圆腹四足蟾蜍,说明了早在半坡期,人们已经通过绘制蟾蜍图案来表达对生活的期望。
蛤蟆冬眠时间长,古代人对蟾蜍这种“死而复生”的神力十分崇拜,把其视为吉祥之物。此外,蟾蜍和蛙类一样,有着极强的繁殖能力,以蟾蜍作图腾,也体现了对多子多福的生殖崇拜。“蟾宫折桂”等民间传说中把蟾宫指月宫,比喻应考得中,蟾蜍又成了求仕途好运人们的吉祥之物。将蟾蜍作为图腾,显示了对它的崇拜。
就性格而言,蟾蜍性静,不喜活动,恋家,是个“宅男”,以此喻黟县人长于守土守业。历史上,黟县人外出经商的时间较歙县等县为迟。康熙《黟县志》载:“旧志云:山限壤隔,民尚朴实,读书力田,不事商贾,勤于山伐。”蛤蟆和黟县人的性格有些相似,恋土守家,性格随和,本分敬业,勤俭朴实。
歙县的图腾是狗。
狗是人类的朋友,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的图腾。歙县有句俗语:“歙县狗,打死不离锅囱口”。史籍记载:“歙俗之美,在不肯轻去其乡,有之则为族戚所鄙,所谓‘千年归故土也’”尽管他们闯荡天下,流寓四方,但他们终究还是把外边当做过路的驿站,“根”必须留在故乡,牌坊、祠堂、宅院则建在原籍的土地上。
狗,精忠尽义,护家守主,不喜独处,灵敏聪慧,用狗来喻歙人意志坚定,忠实可靠,聪明敏捷,合群团结。
祁门的图腾是猴狲。
猴是汉族的十二生肖之一,猕猴是藏族等民族的图腾崇拜。用猴狲作为祁门的图腾,不仅古代有“人是由猴子转化而来”的传说,而且祁门地处深山区,猴子是常见动物,它机智灵活,适者生存,“猴”又与“侯”同音,暗喻“封相拜侯”,喻祁门人勇于进取,善于应变,多才多艺,机智灵敏的性格。
休宁的图腾是蛇。
休宁原名休阳,东汉时建县,山越文化较为悠久。中华民族公认的图腾“龙”与蛇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认为中国“龙图腾”是“蛇图腾”崇拜的发展和演化。“龙为蛇象,蛇乃龙之原生”,上古时期蛇被认为是人类的始祖而倍受崇拜。《山海经?海内经》还把五帝之首的黄帝轩辕氏认为是象征云气的“四蛇相绕”图腾。蛇的进一步神秘化便升华为龙,发展变化了的蛇图腾像就是龙的形象。蛇四处游走,而休宁人外出经商较多,俗语“蛇出洞”,用蛇图腾喻休宁人心灵手巧,思路敏捷,经营四方,精明能干。
婺源县的图腾是龙。
婺源是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年)从休宁析出,比休阳建县迟了多年,用龙来喻婺源,这不仅体现了婺源从休宁析出是从“蛇图腾”向“龙图腾”的转化的历史变迁,而且用龙喻婺源圣人潜渊,名人辈出,开拓进取,勇往直前。
绩溪的图腾是牛。
牛在印度教里视为神圣之物,印度人对牛敬之如神。中国对牛的崇拜,可追溯到年前大禹治水时期。古人认为,埋头耕田犁地的牛,是盗取天仓谷种下凡拯救黎民百姓的社稷神,而天帝为了惩罚牛,让牛世代受劳作之苦,为人类所驱役。牛是人类最早驯养、最勤劳的一种家畜,成为农耕社会最主要的劳动工具。
人们对牛的崇拜,更多体现在精神面上,把牛视为勤劳奉献的象征,“吃的是草,挤出来的牛奶和血”。绩溪用牛作图腾,喻绩溪人有吃苦耐劳、踏实肯干、毅力坚韧、奋力拼搏的精神。
徽州各县的图腾,有一个从古代社会的动物图腾崇拜到现代的精神崇拜延续过程。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这种动物崇拜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宗教或神灵崇拜的含义,而留下了有积极意义的精神范畴。如果从精神范畴来说,用“骆驼”作为整个徽州人图腾是最合适的了。据考证,最早提出“徽骆驼”的是明末抗清将领金声,被俘时遗命部下“要做徽骆驼,不降异族”,“徽骆驼”称呼随之传播开来。徽州一些明清建筑中,就有骆驼的图案。
徽州并无骆驼这种动物,何以有“徽骆驼”之称?民间有种说法是:徽州当铺里的账房先生俗称“徽老大”,用徽州方言念出来,发音近似“徽骆驼”,“徽骆驼”由此传开。当然,这只是一种说法。
把“徽骆驼”叫出名的是胡适先生,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胡适曾为江苏溧阳新安同乡会题写过“我是徽骆驼”,年,他在台湾又为绩溪旅台同乡会题写了“努力做徽骆驼”的条幅。徽州休宁籍的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吴象说,小时候多次听到“徽骆驼”这个说法。吴象先生从李敖的《胡适评传》中发现:胡适经常给身边的人说,要做徽骆驼。胡适力赞“骆驼”,当然不是古人神化的动物崇拜,而是提倡骆驼那种不畏艰难、刻苦耐劳、负重致远、努力拼搏的精神。这应当成为现代徽州人的精神“图腾”。
来源:徽州上下两千年
阅读
链
接
徽州祖容像的审美特色
安徽大学艺术学院陈庆军博士:在徽州文化里面,除了契约文书、族谱、碑刻、估计等文本研究之外,还有一个被人忽略的图像系统。图像研究是史证的重要补充。徽学研究中对图像的研究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