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路镇乌牛村新貌。许可摄

人民网重庆11月9日电山还是那座山,“三变”改革,荒山变金山。人还是那些人,思想一改,村民变股民。村还是那座村,产业做大,乌牛变真“牛”。

位于重庆市渝北区古路镇中部的乌牛村,过去,受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投入成本大、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等传统农业因素影响,村民发展农业种植的积极性不高。加之全村50岁以下青壮年90%都选择外出务工,导致全村80%的土地处于撂荒状态,成为了典型的“空壳村”。

近年来,乌牛村党总支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抓基础、打基础的重要抓手,按照“三变改革”发展的思路,合股联营,主导发展仙桃李产业,实现了撂荒地变产业园的华丽转身。同时,果园每年吸纳50名村民务工,人均年收入近2万元,农民实现了就近务工增收的愿望。

一颗李子带来的希望

如果7月来到乌牛村,你会看到几千亩李子林绵延山间。林子里,村民忙着采摘、运送;院坝里,工作人员忙着分拣、包装;村子里,大家伙和快递员忙着将这些仙桃李封箱装车,运送到全国各地。

“这样的画面,以前我们想都不敢想。”村民李大琼回忆起过去的村子,感慨万千。曾经的乌牛村,六成耕地撂荒,人烟稀少。如今,乌牛村靠着一颗仙桃李,村民当上股东坐地分红,日子越过越红火。

转变都要从7年前说起。7年前,随着进城务工村民增多,村里人烟日渐稀少,多亩土地,有六成沦为闲置地。

村子要发展,必须靠产业。可“做什么、怎么做”成为摆在当地村委会的一道难题。就在村支两委为此焦心时,邻村一种新培育的李子让村干部眼前一亮。经过讨论,村里决定把这种新培育的“仙桃李”作为全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重点发展。

找准了发展项目,为了解决资金问题,7年前,渝北区乌牛农业股份合作社成立。随后,32名党员积极响应,将自己的承包地拿出来,以土地入股加入合作社,再统一建蓄水池、山坪塘和道路。户村民拿出多亩地种上仙桃李,这多亩仙桃李如今成了古路仙桃李的核心区。

据统计,全村共栽种仙桃李亩,覆盖了全村60%以上的土地,初步形成规模化的产业效应。每年,乌牛村仙桃李产量超20万斤,销售额达80万元,人均增收元。

一次改革带来的发展

通过土地流转,乌牛村虽然唤醒了沉睡的土地,但村里的集体经济基础依然薄弱。3年前,全市“三变”改革正式启动,乌牛村被纳入第一批“三变改革”试点村,是当年渝北区唯一试点村。

在实施中,该村借助政策支持,整合村各类资源,投资配股10%,每年提取净利润10%作为村集体收入;村合作社在负责村集体产业的日常经营管理的基础上,出资配股40%,每年提取净利润40%收益。

随后,全村按照连片打造、资源入股原则,所有入股农户共配股50%,每年提取净利润50%按亩分红给农户。

“我现在不用去外头打工,在村里打工有2元的收入,然后村里卖李子分红,还得了0多元,日子过得挺好!”谈及村里的变化,村民段成芳这样说。

尝到改革“甜头”的不仅只有段成芳。截至年,全村已有11个社户村民以土地和资金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而今的乌牛村,家家有事干,户户有钱赚。曾经的“空壳村”彻底变了。

一群年轻人带来的改变

得益于“三变”改革,乌牛村靠着仙桃李产业,村民变“股东”,坐地分红,日子越过越红火。

就在大家已经对现状很满足的时候,又遇到了难题,由于合作社缺乏经验,采摘人员短缺、冷库建设容量不够、包装设计不合理、销售渠道不畅,30万斤仙桃李才卖出去12万斤。

看着村里滞销的仙桃李,乌牛村村干部彻夜难眠。就在这时,古路镇为乌牛村联系上了重庆市”“乡村振兴报告团”的6名年轻人。就这样,他们来到了乌牛村,准备开始一场关于“三变”改革的新实践。

进村第一个月,6名年轻人就喊来十几台挖机、请来几十个村民,将亩满是荆棘的荒地,变成了现代农业基地。随后,又迅速在乌牛村成立了聚牛兴农业发展公司,接管了合作社集约的0多亩土地,建设了2个平方米连体大棚、70个单体大棚,为百李园培育了60万株种苗,铺设了亩防草地布。同时,对原来乌牛村集体管理的亩仙桃李进行修枝、整形、刷白、施肥;装太阳能杀虫灯、铺防草地布、引进水肥药一体化设备。

年仙桃李产量达30万斤,销售额达万元。如今的乌牛村,在第一产业上继续用好自身优势,做好育苗中心、可溯源系统、水肥一体化等项目,实现真正循环立体可持续的“智慧农庄”;在第二产业上通过引进最新的生产线,建好洗选、气调、深加工、包装等车间,对全产业链的产品都能实现深加工,做大附加值;在第三产业上通过规划布局的七彩农业园、休闲观光园、特色民宿集群、文化交流中心、乡村振兴培训基地等五大板块,可打造集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刘政宁、杨荟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5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