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门县是安徽的南大门,属古徽州“一府六县”,建县于唐永泰二年(年)。因城东北有祁山,西南有阊门而得名,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祁门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有十分繁盛的茶市,是“中国红茶之乡”。

祁门中和汤

中和汤是祁家地道的特色菜肴,每年在设宴时,必有中和汤,这是桌子上的第一道菜肴。

千层锅

祁门山区有一种名为“千层锅”的美食。大部分食材都是用当地的食材堆砌而成,放在一只大铁锅里,用大火炖至熟透,然后将其倒入平底锅中。最上面的一道大块的卤肉,肉质肥美,不油腻,四周是一块块的肉丸,下面是油炸的豆腐、风干的野味、鲜嫩的竹笋和各种山珍海味,再下面则是香喷喷的干菜和米粉。一层一吃,各不相同,各具特色,新鲜可口,配料丰富,可当做菜亦可当做饭。

蕨粉圆子

蕨粉圆子的制作也很讲究,首先要用大铁锅把蕨粉用小火翻炒,使之变得干透(蒸的时候不会有生面粉),将猪肉(肥精合适)、豆干(主要用五香干)、香菇、冬笋、虾米等料剁碎,倒入细盐、味精等调料,倒入爆炒的蕨粉中搅拌,倒入少许清水搅拌成的浆糊,再轻轻揉捏成圆形(比乒乓球大),放在蒸笼内,用蒸笼蒸熟。其味鲜软,入口即化,有时候加入葱花、大蒜等调料,浇上一层猪油,更是鲜美无比。

鱼咬羊

徽州著名的菜肴,是将羊肉放进鱼腹中,然后用密封的方式烹饪。

相传清朝徽州府的一位农夫,带着四头山羊,坐着一艘渡河的渡轮,因为车厢狭小,一不小心就将一头成年的山羊推到了河中,那头山羊根本就不会游泳,在河面上扑腾了几下后,就掉到了水里面。因为羊的落水,吸引了不少的鱼类,待到羊潜到水下,它们就一窝蜂地涌上来,争吃羊肉。恰好,一名渔夫开着一艘小型渔船路过,看到这么多游动的鱼儿,大喜过望,连忙收起了渔网。出乎他意料的是,这些鱼不象平时那么活泼,反而老老实实地待在网中,等渔民将网子拉到岸边,带回家中,发现这条大鱼格外沉重,便用小刀将一条鱼剖开,只见鱼腹中全是羊肉。

渔夫们觉得很新鲜。将这条大鱼清洗干净,炖了起来。这样做的鱼儿,肉质香脆,不腥臊,味道独特。后来,一些本地的美食爱好者也尝试着做了这种味道不错的菜肴,从此,当地人就把这种食物叫做“鱼咬羊”。时间长了,就成为了一种著名的徽菜。

祁门臭鳜鱼

臭鳜鱼又叫“桶鱼”,是祁门有名的一道美食,不光是大部分的祁门人,就连外地来的人,在尝过之后,都会对这道菜肴赞不绝口。

抗日战争之前,安庆是安徽省会,那时祁、安还没有通车。出了祁门城的北门,过胥岭,大坦,大洪岭,这条道路绵延百余公里,每日往来的客商都是络绎不绝。从祁门到省会的茶叶、土特产、市里的生活必需品、河里的新鲜海鲜,都要人工运输,一次往返需要六、七天的时间。由于祁人喜欢吃鳜鱼,所以新鲜的鳜鱼是最常见的。一年的端午节,一位商贾在贵池边卖了一批新鲜的鳜鱼,用一只大桶装满,运到了祁市的一间客栈。店主要买他的鱼去吃,但因为天气炎热,鱼在桶里呆的太久,已经散发出一股难闻的味道,商人都快哭了。老板看他憨厚,便多加了些姜、辣等佐料,自己煮,那知竟有一种比鲜鱼更加鲜美的滋味。

自此,祁人便以“桶鱼”为食,真正的臭鳜鱼,要用特制的方法,才能尝到真正的美味。臭鳜鱼已成为祁门有名的一道菜,被列为“徽菜菜谱”,烹饪工艺也更为讲究。

清蒸红辣椒

在祁门乡村做客,主人家会拿出一大碟的干煸红椒。每一根都是鲜嫩的红椒,一口下去,酥酥麻麻,麻辣辛辣,酸甜可口。再一细瞧,这辣椒“肚中”也是个秘密,里边还塞着腌猪肉之类的“馅”!把红椒和肉放入口中,味道鲜香,勾人胃口。

枕头枕头粽

黄山著名的民俗美食。黄山的粽子在包法、形状和内容上都有独特的方案。以“枕头粽”为主的“徽州裹粽”。胖乎乎的,有两根绳子,四角,像是枕头。它的种类很多,有肉粽、排骨粽、栗子粽、豆沙粽、红豆粽等。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灰汁粽”,它是用一种经过过滤过的草木灰和糯米混合而制成的,因为它具有较高的碱性和较高的粘稠度,口感极佳,而且很容易储存,因此备受消费者的喜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5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