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醒来,空气中就弥漫着一股书香与旧物夹杂着的怀旧气息,就在今天,全国各地的“老家伙们“都异常活跃起来,纷纷拿出自己的镇馆宝物来一比高下。是的,聪明如你,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
艺术家陈丹青说:“我上过世界上 的大学,就是博物馆。”
在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
来联盟花园开启一场奇妙之旅吧~
站:浙江·衢州
—南宋白玉荷叶杯—
宋人饮酒多使银器,酒楼常以成套的银酒具招待客人。而以似透非透的玉杯来斟饮美酒自是风味更佳。考古出土物中最为匠心别致的当属浙江衢州南宋咸淳十年(年)史绳祖墓出土的白玉荷叶杯。
南宋白玉荷叶杯
浙江衢州南宋咸淳十年(年)史绳祖墓出土
衢州博物馆藏
整体构造为荷花枝梗及慈姑花叶托着的一片较大的椭圆形荷叶,形成容器的主体;荷枝卷曲成环形器柄,托住上方一片卷边的小荷叶而成为鋬。荷香送酒,取式于荷叶荷花制的象生杯盏,自可在筵席间佐清欢、助燕喜。象生花式杯在南宋金银酒盏中颇为常见,在玉器中为首例。
南宋白玉荷叶杯
浙江衢州南宋咸淳十年(年)史绳祖墓出土
衢州博物馆藏
—南宋金娃娃—
南宋金娃娃是国家一级文物,在地下沉睡了整整年。年11月,浙江省衢州市发现南宋咸淳十年()史绳祖与继配杨氏合葬墓,墓中出土一件金质娃娃。
南宋金娃娃
浙江衢州南宋咸淳十年()史绳祖与继配杨氏合葬墓出土
衢州博物馆藏
若不借助放大镜,都不能看清眼前这拇指般大小的宝物。金娃娃是一个 金铸成的裸体小孩,长2厘米,重6克。身体作匍匐状,右手抓一金环,左手握一柄莲花负于背上,抬头注视前方,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面部略带微笑。再近一些,可以看见小光头上刻有“桃形”发型,颈部和两只小脚置有项圈。
南宋金娃娃
浙江衢州南宋咸淳十年()史绳祖与继配杨氏合葬墓出土
衢州博物馆藏
金娃娃出土时,摆放在一个用银丝编成的圆形收拾盒内,当为其继配杨氏随葬品,为杨氏生前之玩赏之物。据有关记载:唐、宋、元时,民间有一种习俗,多用土、木或蜡等材料制成婴孩形玩具(摩睺罗),为“送子”之吉祥物,多在“七夕”时用于赠送亲朋好友,也是当时妇女们每年一度乞巧和求子的时刻。
—明“石叟”款嵌银丝铜观音—
在衢州市博物馆,有一座高22cm的明“石叟”款嵌银丝铜观音,观音跏趺坐,跣足,右手搁于右膝,左手置于右手上,手掌露于衣袖外,手腕可上下翻动,摆放不同造型。衣领、袖口、披肩有嵌银丝卷草纹饰。后背有嵌银丝“石叟”楷款。
明“石叟”款嵌银丝铜观音
出土时间征集中
衢州博物馆藏
石叟,传说是晚明崇祯时期的僧人,他是一位佛教造像冶铸大师,善制嵌金银线的铜佛像与文房雅器,作品以铜雕达摩、观音较为多见。
《萝窗小牍》记载:「石叟,……善制嵌银铜器,所作多文人几案间物,精雅绝伦。」外国收藏家称之为:「最伟大的艺术家」。石叟在世为僧,逝后亦没有传艺后人,作品传世不多,因此每件都十分珍贵稀有。
第二站:安徽· 山
—西周·云纹铜五柱器—
前方高能!!你们要的网红文物来了!!
之前有篇爆文《国家一级文物竟有件酷似“路由器”!名字和用途至今仍是未解之谜》引起热议,说的就是它——这件文物暂名为“云纹铜五柱器”,通高31厘米,柱高16.5厘米。年,屯溪西北郊区(奕棋)修建屯溪机场的施工过程中出土。器上竖五柱,等高,间距亦相同。方座中空,四壁微鼓,委角。长方形扁脊的两侧和方座四壁,均饰双钩云纹。
上图!
哎呀,图上错了,重上_(:з」∠)_~
西周·云纹铜五柱器
年安徽省屯溪市弈棋出土
安徽博物院藏
当时出土的这件文物,难倒了在场所有的考古人员。这种造型的文物以前从来没见过,没有文献记录,文物上也没有铭文,更不知它的用途是什么!就连 的考古学家郭沫若在仔细地端详鉴别后,也是说不出个所以然。
,考古工作者只好根据它的花纹和造型,给它起名为“云纹五柱器”。由于它制作精美、保存完好,而且是首次发掘的孤件,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西周·云纹铜五柱器
年安徽省屯溪市弈棋出土
安徽博物院藏
直到五十多年后,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路由器,这件沉寂多年的文物突然翻红,人们调侃说:“想不到西周人就已经用上了wifi……”
—宋·文府墨—
年,在安徽省 山市祁门县的一个宋代墓葬中,发掘出了“文府墨”,同时出土的还有一方歙砚、一枚“崇宁重宝”、两枚“太平通宝”和一把木尺。
宋·文府墨
年安徽省祁门县北宋墓出土
徽州文化博物馆藏
由于墓葬区地下水丰沛,被发现时该墨已浸泡在积水中,出土时上端已残,剩余部断为两截,残部整体呈扁长条状,两侧弧边。残存部分长8.15厘米,宽2.75厘米,厚约0.9厘米,重18.2克。墨质松烟。
宋·文府墨
年安徽省祁门县北宋墓出土
徽州文化博物馆藏
考古人员根据墨面的字迹勾描,正面残留为楷书“文、府”二字,反面残留为楷书“制”字。故定名“文府墨”。此墨是目前已知安徽乃至全国现存宋代古墨之一。
—许国石坊—
我们都知道,“五岳归来不看山, 山归来不看岳”,而在更多寻古探幽者心中有这样一句话“不看许国坊,枉来游 山。”
许国石坊,又名大学士坊,俗称八角牌楼,稳稳立于许国的家乡——安徽省 山市歙县,这是 有八只柱子的石坊,更是有着”东方凯旋门”的美誉。
许国石坊建于明万历十二年(),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1.5米,东西宽6.77米,高11.5米。石坊遍布雕饰,四面有“大学士”、“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许国”、“先学后臣、“上台元老”等擘窠大字,传出自明代书画家董其昌手笔。
第三站:福建·南平
—宋建窑黑釉兔毫瓷盏—
宋代是福建经济、文化发展鼎盛阶段,也是福建制瓷史上的一个 金时期,崛起于福建北部的黑釉瓷是脱颖而出的一匹“黑马”。黑釉瓷窑中又以建阳水吉建窑 代表性,与此同时,武夷山遇林亭窑,南平茶洋窑,建瓯小松窑,松溪蹴场窑等一批窑场也大量仿制生产黑釉瓷器,形成一个庞大的窑系,形成宋代制瓷业青、白、黑“三分天下”之势。
“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宋徽宗。
兔毫是宋代御用茶器建盏中名贵釉色的代表,其中彩毫、银毫盏为兔毫中的 ,传世完整器十分稀有。在公开拍卖中,南宋建窑银兔毫盏曾创下万的纪录。
—元龙泉窑青釉褐彩双耳衔环瓷瓶—
年6月南平后谷尤坑村村民盖猪圈,挖地时发现单券墓,墓被毁,遗物丢弃。后被尤坑小学学生拾到并报告南平市博物馆(当时为文化馆)。当时发现青釉褐斑双耳瓷瓶2件(1件基本完整定为一级文物;另1件口沿及圆环缺失被定为3级文物)。
青釉瓷瓶饰以褐彩是一种釉下装饰,最早出现于西晋后期越窑,东晋盛行,元代龙泉窑亦很普遍,日本学者称之为“飞青瓷”。瓷瓶造型仿青铜器,是龙泉窑元代典型器。
—元龙泉窑瓷梅瓶—
梅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较为流行。因瓶体修长,宋时称为“经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丽。因口小只能插梅枝,明朝以后被称为梅瓶。
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爱不释手的观赏品。因此,这类器多制作精美,不但考虑到贮酒容量,还要注意造型优美。
第四站:江西·上饶
—元代青花“茂叔爱莲”纹人物故事玉壶春瓶—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周敦颐(宋)
元代青花“茂叔爱莲”纹人物故事玉壶春瓶
年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北门乡瓦窑村元墓出土
该瓶画面取材于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字茂叔)的《爱莲说》,并辅以卷草纹一周。柳树下茂叔坐于石上,作右向侧视,头戴花冠,身着长袍,席地而坐,右手支地,左臂置于膝上,手执一物。右侧为一莲池。周围衬以山石、丛竹、花卉、流云纹。上下各以一道弦纹相隔;下腹部弦纹下环一周卷草纹,下饰八瓣仰莲、卷云纹。
目前全世界发现15只人物题材的元青花瓷器,图案的故事内容多取材于民间喜闻乐见的 历史人物故事。
—元代景德镇窑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
元代景德镇窑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
张晓捐赠
元代景德镇窑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小口折唇,短颈广肩,腹瘦长,鼓腹至下渐收,至底微外撇,浅圈足,器型饱满丰润,古朴壮硕,极富元代游牧民族所崇尚的粗犷之美,具有鲜明而独特的民族风采。
全器通体以青花描绘纹饰,多达九层,自上而下层次分明、疏密有致。腹部主题纹样为缠枝牡丹,枝蔓蜷曲缠绕,花叶上筋脉显见,栩栩如生。牡丹纹有富贵吉祥的美好寓意。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诚为元代景德镇青花瓷中之精品。
—商兽面云雷纹四足圆鼎—
此鼎造型极为特别,与同时代中原青铜鼎风格迵异,其扁腹、圆体四足以及足下部类似动物有趾蹄足的处理都极具地方特色,属南方青铜文化范畴。但从纹饰来看,显然吸取了中原青铜器装饰手法,所不同的是在口沿及器内底施以纹饰并且以动物爪纹作为独立纹饰使用,这很罕见。此器由四块外范合铸,器身与鼎足一次性浇铸成形。
此鼎既具南方特色,又兼有中原青铜文化因素,是商代南北地域文化之间交流的实证。
面对祖先留下的灿烂文化,我们心怀敬畏与自豪,青春上下五千年,此生无悔入华夏。
听我的,一定要去“联盟花园”的博物馆约会一次!
作者/来源:联盟花园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