黟县古城直街因位于县衙之前,所以也叫县前街,是黟县城历史文化沉淀最为深厚的街区。
民间传说,黟县城地形宛如蟾蜍,县衙正堂正好建在蟾蜍头上。封建科举称登科为蟾宫折桂,所以古时黟县文人辈出。史载,县衙正堂始建于宋徽宗宣和年间,此后屡毁屡修。现存正殿为清光绪年间由知县陈德明所修。县衙正堂的大门两侧有一副对子,上联是“五日风十日雨一邑丰穰”,下联是“三年耕九年食百姓永足”,道出了历任父母官对这块土地平安祥和的祈盼。
全国府县衙门大门口大堂一律朝南方开,哪个县份点过状元鼓楼庙宇才可直对着衙门兴建。黟县没有出状元,但偏偏有东岳庙建造在县城南门东岳山的西边,这难道古人方位搞错了吗?如考证其缘故,还有一个传说:明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自封九千岁,各地官宦为了讨好魏党,纷纷为魏忠贤建造生祠。然而时任黟县知县的方天华则认定他的官是皇帝封的,不是魏忠贤给的,无奈上司不断督促,迫不得已他便采取“拖”的办法,一个生祠整整建了五年才完工。
完工之日,魏宗贤已倒台,各地官吏见风使舵,纷纷拆毁魏宗贤祠堂,但这位书呆子知县却糊里糊涂算起了经济账。觉得花了五年时间,耗费百姓不少银钱刚刚建好的祠堂马上拆毁实是可惜,就在他犹豫不决时,遭人举报说他对魏忠贤有感情,迟迟不肯拆毁魏逆祠堂。早已调转政治方向的上司,立即派人星夜赶往黟县查证。
就在方天华一筹莫展之时,县内乡贤聚在一起,鼎力相助,一夜功夫便把魏忠贤生祠改成东岳帝君庙。那庙前两厢写着一副对子:“是是非非地,明明白白天”。上司派来官员实地察看,进入大门,迎面照壁上书“好大胆敢来求我,急回头切莫害人”,那位赶来查证的官员看到这几个字,心里不禁一颤,随便看了看便匆匆回去复命,知县方天华也就躲过了这一劫。
也有人说衙署后堂“桂荫堂”曾有联“寄傲琴书劳形案牍,关怀黎庶效法圣贤”,“听讼犹人,视民如子”,方天华因为体恤百姓,所以上天才保佑他。县衙地段俗称为“县门口”。县衙正堂的后院,有一株枝干虬蟠的古柏,树龄已近千年,相传为宋代建造县衙正堂时,当时的县令亲手所植。至今老干青枝,是黟县古城悠久历史的最好见证。
县衙的左右邻,曾有常平粮仓与考棚。自考棚东行约十米,明洪武元年建有谯楼,上设更鼓报时,俗称鼓楼,有匾曰“明远”。因此地为黟城最高处,报时的钟鼓声,远在九都的屏山等四乡都能听见。登楼远望,远山近水,楼下行人不绝,一一收入眼底。
楼下跨街有石砌洞券,人们称“鼓楼洞”。洞内两边各有尺厚米宽一人长的条石凳,供人憩息。因为地处要道,常年一波又一波孩童经过这里去先前文庙后小学堂上学,成人经过这里去县衙办事,鼓楼洞成为黟县人记忆中古城的标志。过鼓楼洞,即为鼓楼岭,沿石阶步步而下,直达北街口。
北街口正中有井,名薛公井。唐朝武后时太子少保、名书法家薛稷,来黟县任职,因感山城饮水困难,便募工于城内凿井九眼,尤以在北街口这口井水最为清冽甜口,至今犹存。
薛稷善于画鹤梅,公余之时,多闭门作画。他常把自己作的画免费送给县内那些道德学问俱佳的人,而对于那些口碑不好的人,即使花多大的钱也休想在他那得到张画。就这样,老百姓以得到薛稷老爷的画为荣,他们争相积德行善,刻苦求学,努力敬业,一时间黟县境内五业兴旺,百姓相安。薛稷卸任离开黟县时,百姓专门为他建立生祠,享受四时香火。
民谚形容黟县古城有“一城六里,七十二姓”的说法,各姓差不多都有宗祠聚会祭祖。直街就建有周、程两姓的祠堂。程氏有两个祠堂,一个叫惇裕堂,一个叫桂林堂。惇裕堂大门前有黟县青石雕狮子一对,一公一母。左边的公狮,戏抱彩球,刚劲中更见威猛;门右母狮,抚抱小狮,骄健中又见慈祥,是徽州石雕中的精品。往来行人,经过这儿大都喜欢拨动狮子所抱的滚圆石球。
久而久之,彩球被抚摸光亮无比。惇裕堂也因此被称为石狮厅厦,后拆建为黟山影剧院;桂林堂即现在的邮政局所在地。大门斜对北街口,是祖祠。门楼为五开间石柱,用砖木砌成,高大巍峨。悬挂有诸多牌匾,其中一块曰“陸軍少將”,相传是曾国藩为表彰程鸿诏助其围剿太平军有功所题。进门过甬道,右通程氏聚居地桂墩里,左通桂林堂。门楼外为一排木制栅栏门,漆以朱红色,极为耀眼。
由于程家门楼地处北街口,是黟城中心繁华地区,人们也就习惯称这里为“程家门楼下”。这里较为开阔,除平时有不少商贩在此摆摊外,而且不时有江湖艺人借此演出“顶傀儡”、“变戏法”,围观者甚众。
程家门楼对街店铺外墙下也有眼古井,井栏为青石所砌。传说外六都横冈村胡姓财主为女儿出阁,备下丰厚嫁妆,扬言说什么都由娘家带来。而城中程姓婆家颇不服气地说:“水总不能带来吧!”娘家为争这口气,就花巨资在城中心的北街口买地挖了这眼井。井栏是从里六都西递运来的青石。
从北街口下到观音堂,当时并不能直通漳河。要出城,必须拐郭门街转一段小街,从桃源门出。比较起东门头朝阳门的大东门,这儿叫小东门。
下直街地势平缓,各类大小商店作坊聚集这里,最有名的当属“程三元毛笔店”。店名即店主本名。所制毛笔,质量优良,且价钱不贵,为当时学子所乐用,颇为畅销。程三元自幼习武,后又就学于西递胡齐祖。
胡为武术行家,系武术大师创办的上海精武体育会会员。程三元得其真传,擅长罗汉拳、燕青拳、二郎拳、盘龙棍、九节鞭等;他还精于伤科,在笔店内设堂为他人疗伤,亦颇有名声。后来也带徒弟练武,兴来时他就在店堂里木椅上来一个倒立。
每天早晨,师徒几人,持刀带棒,直奔北门桥操场单练或对打,边练边喊,引来不少人围观,无形中也为自己做了广告。
最能体现黟县古代直街文化的,是一则流传甚广的“直街公鸡打鸣”的故事,说的是直街县门口、北街口和观音堂的公鸡叫声各不相同。县衙大门附近公鸡的叫声宛如是“算我高!算我高!”不但吹嘘它地处鼓楼岭上城内地势最高处,而且地近官衙,进出多为达官贵人。
因此,连这儿的公鸡也自鸣得意,鸡眼看人低,自认为要高人一等;北街口曾是县城最为繁华的商业区,这地方公鸡叫声听起来如同“看得多!看得多!”因为这里为黟城商贸闹市,除富商豪绅外,还有各处来往的文人学士及三流九教,什么世面没有见过,因此这里的公鸡更是不把别人放在眼里;直街头头的观音堂,为明朝天顺八年(年)邑人汪子芳与胡志广捐地捐赀修建。
观音堂内供奉观音菩萨佛像,传说此观音不但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而且更能送子,因此城区及附近四乡人家新婚娘子“三朝”出行,都要到“送子观音”座前进香,每天香客甚多。相传此处公鸡叫声像是在说“菩萨好!菩萨好!”因为这一带公鸡受观音点化,香火薰陶,因此也有几分超凡脱俗的彻悟味道,崇信菩萨,而把官场商场的名利都看成俗物。
这则寓言故事,以鸡寓人,告诉人们不宜以物喜,也不宜以己悲,而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也算是黟县古城文化遗产的一大特色吧。
2月24日,黟县直街北街立面改造工程(第二批)开工建设。直街北街立面改造项目是我县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工作的重点项目之一,经公开招标确定黟县大嵩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为中标单位,中标价为61.46万元。第二批改造总面约平方米,预计到年4月完工。整治后的直街北街,将担负起黟县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和提升黟县县城新貌的双重责任。同时提升城市品质、促进街区复兴、打造新兴业态、积聚商业及人文气息,推动黟县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