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河民歌
五河民歌是流传于安徽省五河县及周边地区的一种传统民歌形式。有劳动号子、秧歌(田歌)和小调三大类,其中以小调类的民歌最多,也最具有特色。五河民歌的表现以演唱和白口为主,兼有独唱、对唱、说唱、小演唱等表演方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淮河流域传统民间音乐文化典型代表之一。对于丰富和完善民歌宝库和音乐史的研究都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别山民歌
大别山民歌音乐与六安悠久的历史密不可分,它由上古时期的部落民谣发展演变而来,内容有反映古代社会历史的,如皋陶执法、大禹治水、楚汉之争等;有反映近现代革命、劳动、生活状况的,如辛亥革命、红军起义等;还有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生活、生产及各个历史时期六安风土人情的,其中以《挣颈红》、《慢赶牛》等传统民歌和《八月桂花遍地开》、《送郎当红军》等革命民歌最有影响。
大别山民歌以山歌、茶歌、秧歌、排歌、小调、劳动号子为主,其曲调以山歌的粗犷豪放风格为主体,同时辅之以淮河流域小调、秧歌、门歌等的抒情悠扬。山歌的基本调式音域较宽,而小调音域则不甚宽。山歌旋律变化多端,以激昂呐喊为主,辅以舒缓的曲调;而小调节奏变化不多,有固定的模式,相对比较稳定。
徽州民歌
徽州民歌起源于安徽省黄山市的屯溪、徽州、黄山三区和歙、黟、休宁、祁门四县,流传于古徽州范围内的绩溪、旌德、石台等县和邻省部分地区。与全国其他地区相似,徽州民歌也是在先民的劳动生产中形成的,最早出现的应为劳动号子。除此以外,徽州民歌还包括山歌、小调、歌舞及部分佛教、道教歌曲。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徽州音乐工作者曾深入挖掘徽州民歌,整理出了大批优秀曲目,如《猜谜对歌》、《牧牛花鼓》、《小石桥》等。二十多年来,徽州民歌一批又一批展现在人们面前,受到普遍认可。
徽州民歌中的劳动号子,当地人习惯称其为“喊号子”,如歙县民歌中的抬杠号子、锯板号子,整首只有“咿呀嗬咳”四个字,音乐个性粗犷豪迈、坚定有力,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山歌的歌词常带有即兴创作成分,音乐节奏相对自由,音调悠长,多使用自由演唱音。徽州民俗小调尤具特色,如《哭轿》、《接房》、《敬酒》、《交杯》、《撤帐》等歌曲与婚礼仪式密切配合,成套演唱,饶有兴味。作为徽州文化的产物,徽州民歌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可以为徽州社会历史、民俗及地域文化的发掘探讨提供鲜活的例证。
道教音乐(齐云山道场音乐)
安徽省休宁县齐云山为全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齐云山道教文化源远流长,传承至今已有一千两百多年的历史。流传在这里的正一派道场音乐与各类斋醮科仪活动相辅相成,成为齐云山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齐云山道场名目繁多,主要包括“诸天科”、“慈悲科”、“水火炼度”等25种,有文场、武场之分。道场音乐演奏属于“文场”,由器乐、声乐两部分组成,采用鼓、大锣、小锣、磬、木鱼、二胡、琵琶、箫、笛、唢呐等乐器演奏。道场开始后,有音乐有舞蹈,有说有唱,登场道士少则七八人,多则十四五人,锣鼓笙箫不绝于耳,诵经之声整齐悠扬,营造出一个喧哗热闹而又庄严肃穆的氛围。
齐云山道场音乐以老调工尺谱的“工”、“尺”、“上”、“乙”、“是”、“五”、“六”七个音符进行演奏,韵律优美,意境玄奥。演奏时夹有经文诵白,因道士多为婺源人氏,诵白中夹杂着大量的方言俚语,提腔拉调,似言似唱,轻重缓急之间另有一种特殊的节奏感,显得庄重典雅、清逸脱俗。齐云山道教音乐演奏所用的主要曲牌有步虚韵、驻云飞、真香初炷、大开门等。
灯舞(东至花灯舞)
东至花灯舞是皖南山区民间舞蹈中的奇葩,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主要在安徽省东至县张溪、洋湖、官港、木塔等乡镇的二十多个大姓家族中流传。东至花灯舞的演出以家族为单位,一般从正月初二开始,至正月十五结束,最长的表演要到二月初二圆灯才停止。东至花灯由“六兽灯”、“磨盘灯”、“八仙过海灯”、“五猖太平灯”、“龙灯”、“狮子灯”、“蚌壳灯”、“旱船”等十余种形态各异的花灯组成,其中“六兽灯”又名“六兽太平灯”,六兽即麒麟、狮子、独角兽、象、鹿、獐。
东至花灯表演形式不尽相同,但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内容涉及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手工艺、民间美术和原始宗教信仰等各领域。民间艺人们利用本地所产的竹、木藤、金属等材料制作各色花灯,用于张灯结彩,后演变为舞龙灯、玩花灯等多种形式的民间娱乐活动。东至花灯舞是安徽农村重要的民俗活动,它汇集了本地原生或异地流入的工艺美术、戏剧、音乐、武术等多种民间技艺,保持着古朴粗犷的原始风貌,其表演融扎彩灯、唱文南词、黄梅戏、敲十番锣鼓等于一体,内中积淀了诸多历史信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火老虎
火老虎是流传于安徽省凤台县山口村和淮丰村的一种民间舞蹈,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其演出活动一般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三到正月十五举行。火老虎所用道具分虎头、虎身、虎尾三部分,显示出夸张写意的特点。虎头制作时先用竹篾扎成骨架,然后缀上捻子;制作虎身是将21块泡桐板以细铁丝连接起来,每块泡桐板上钻出12个等距的小孔,再将捻子安进小孔里;最后用桑树条弯成上翘的形状,即成虎尾。表演者化装时戴上老头帽,护住头和脖子,只露眼睛,再穿着紧身衣,披上湿麻袋,戴起手套,然后将虎皮、虎头、虎尾捆在身上,两手各拿一棍作虎的前爪。
火老虎表演中有老虎、雄狮、雌狮、幼狮、土地神及领狮者等角色,演出时雄狮、雌狮首先出场玩“四门”,然后雌狮卧地,准备生产幼狮。幼狮生出后参拜四方,接着雄狮、雌狮和幼狮相互逗趣嬉闹。此时火老虎出现,雄狮、雌狮为保护幼狮,与之展开生死搏斗。火老虎不敌两狮,满身带火扑进水塘,演出至此方告结束。整个表演将狮子产崽的温馨景象同狮虎搏斗的激烈场面交织在一起,张弛有度,妙趣横生。
花鼓戏
花鼓戏是我国各地方小戏“花鼓”的总称,主要流传于湖南、湖北、安徽、浙江等地。明末范文若的传奇作品中描摹了演唱花鼓的戏剧场景,显示了这一艺术形态的最初面貌。花鼓演唱源出于民歌,后逐渐发展为一旦一丑表演的“两小戏”。在实践过程中,它借鉴地方大戏的表演模式,吸收各种艺术因素,最终发展成为独立的地方戏曲剧种。花鼓戏的音乐曲调基本上属于曲牌联缀体,同时又辅以一些板式变化。表演手段丰富多样,生动活泼,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间歌舞风格。传统剧目以反映生产劳动、男女爱情、家庭矛盾等民间生活内容为主,在后来的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反映现代生活的新作品。
二夹弦
二夹弦又名“两夹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戏曲剧种,广泛流行于苏、鲁、豫、皖四省,因主要伴奏乐器四胡的四根弦分别夹着弓上所系的两股马尾演奏而得名,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二夹弦最初为纺棉小调,后经历代艺人的发展创造,在“花鼓丁香”、“大五音”和“四根弦”等剧种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二夹弦。二夹弦的唱腔音乐属板腔体和曲牌体相结合的“弦索声腔”系统,主要特点是演唱时真、假嗓音相互交替。其曲牌多取自民间音乐,许多仍保留着较为原始的状态。二夹弦板式丰富,音乐风格细腻,富于地方特色,擅演反映民间生活的“三小戏”,题材多具现实性。
马戏(埇桥马戏)
埇桥马戏艺术起源于明末清初,成形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恢复于20世纪50年代,发展壮大于改革开放时期,经历了一个由马背上的武艺、马背上的杂耍到动物的展演、动物的驯化再到马戏表演、马戏艺术的发展过程。 埇桥马戏集杂技和动物表演于一体,人与动物同台演出,把赖以生存的技艺演绎得红红火火,共同创造出生命的乐园。马戏的《双猴飞人》、《狗熊倒立》、《走钢丝》、《羊蹬花瓶》和《人蛇群舞》、《驯狮虎》等节目深受国内外观众好评,为各国人民搭起了友谊与文化交流的桥梁。马戏艺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马戏艺人将地方戏曲曲艺、民间艺术、历史文化、社会生活及优秀的外来文化等因素巧妙融入马戏艺术之中,使马戏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纸笺加工技艺
纸笺加工技艺源远流长,早在东汉即已出现了砑光、防蛀和染色技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施胶、施粉及唐代的蜡笺、粉蜡笺、泥金笺、冷金笺等纸笺加工技艺精巧而细致,为宋、元、明、清各代纸笺加工技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历史上,南唐的澄心堂纸及明代的宣德纸制造工艺名动一时,对后世纸笺加工技艺的革新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传统加工纸工艺特征明显,主要有配料、染色、施胶施粉、施蜡、砑光砑花、拱花拓印、刻纸.雕板、恒版水印、洒金银、托裱描绘、染潢防蛀等十多种工艺程序。
宣笔制作技艺
宣笔是毛笔的一种,因产于宣州而得名,它以独特的制作工艺和性能在当代毛笔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宣笔的原产地宣州地处皖南山区,当地出产的野兔毛是制作宣笔的主要原料。唐代宣州以野兔紫毫制作毛笔,天宝二年()被列为贡品,宣州由此成为全国的制笔中心,名闻四海。宋代,宣笔制作技艺日臻完善,名工辈出,声誉日隆,制笔名家诸葛氏创制的无心散卓笔质量上乘,为世所重。宋末元初,战乱频仍,宣笔生产日渐式微,部分宣笔技工逃难到徽州及江浙等地,导致浙江湖笔迅速崛起。明清时期,宣笔技艺再度兴盛。新成立之后,宣州地方政府积极组织宣笔生产,“三兔”、“三毛”等品牌的宣笔先后荣获省、部优质产品称号,还获得过金奖。宣笔生产对于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红茶制作技艺(祁门红茶制作技艺)
祁门红茶简称“祁红”,是十大名茶中唯一的红茶,因产于安徽省祁门县而得名。祁门产茶历史悠久,可远溯至南北朝时期。清代光绪二年(),祁门红茶创制成功,一经问世,即以其超凡出众的品质蜚声中外。年,祁红参加“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荣获金奖。年,祁红荣获“第26届世界优质食品评选大会”金奖,祁门也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红茶之乡”。
传统的祁门红茶全系手工制作,其质量取决于制作工夫,因此祁红又有“祁门工夫”之称。祁红制作技艺分为初制和精制两大部分,其中初制包括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工序,精制包括筛分、切断、风选、拣剔、复火、匀堆等工序。制成的祁红色泽乌润,条索紧细,锋尖秀丽,冲泡时汤色红艳透明,叶底鲜红明亮。祁红最具魅力的是其香气,国内外茶师称之为“砂糖香”或“苹果香”,其中又蕴藏有兰花香,芳馥持久,有“祁门香”之誉,祁红也因此而名列世界高香红茶之首。
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
徽州地区原为古越人聚居地,因皖南山区气候湿润,为防止瘴疠之气,古越人宅居形式主要为“干栏式”建筑。汉魏以后,为躲避战乱,中原士族多次大规模的迁入,不仅改变了徽州的人口数量和结构,也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
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是传统民居建筑的一朵奇葩,以村落布局严谨周密、建筑格局紧凑而精细而为人称道,加之建筑风格统一且鲜明,文化底蕴绵长深厚,建筑装饰丰富多样,营造技艺精湛高超,堪称传统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经商者一般做事斤斤计较,买地皮造房子经济实惠,因此导致建筑规模不大、天井狭小、没有大厅的最终效果。但是他们有钱,跑码头见多识广,有一定的欣赏能力,所以会不惜金钱搞砖雕、搞木雕装饰,因为他们知晓这不仅有现实的居住空间效果。
灯会(肥东洋蛇灯)
洋蛇灯产生于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包公镇的大邵村,相传元明之交大邵村的邵姓婆媳为躲避元兵而藏身山洞,元兵发现二人后欲图不轨,此时一条数丈长的白蟒飞下山崖,惊散元兵,婆媳因而得救。邵家认定巨蟒是“东海蛇神”,为感念其救命之恩,村人扎成蛇灯,取名“洋蛇”,意指巨蟒为海洋中的蛇神。由此开始,洋蛇灯在大邵村的邵姓族人中世代相传。
洋蛇灯制作工艺复杂,有一整套绑、扎、凿、勾、翘、压、衬的方法,通过老艺人的口传身授加以传承。蛇身以竹篾扎成鳞状,外蒙白布,不绘鳞。夜间燃点时,蛇腹内烛光照耀,白布上出现鳞纹。蛇眼也用蜡烛点亮,看去活灵活现,气足神完。在大邵村,每过18年才会将灯取出玩赏一次,每次玩赏都要增加一节,每节长1.6米,目前洋蛇灯长度已经达到米。
抬阁(肘阁抬阁)
明清时期,肘阁与抬阁自山西、河南传入安徽寿县、临泉等地,至清末民初达于鼎盛。肘阁与抬阁的芯子上均有不同数量的小演员进行表演,其制作巧妙隐蔽,化装和服饰具有很强的故事性,表演中有锣鼓和笙、箫、笛、管伴奏。但肘阁和抬阁支撑小演员的底座不同,肘阁是一人顶,“小抬阁”是二人扛,“大抬阁”则是多人抬,体现出高、难、险、美的特点。
肘阁多表演“水泊娘娘震四洲”、“群仙赴羊石”、“卧冰求鲤”、“弃官寻母”、“扼虎救父”等传统民间故事的内容。肘阁抬阁技巧与难度并重,保留节目有《刘全进瓜》、《孙悟空盗桃》、《天女散花》等。在流行地的年节、传统祭祀和大型群体性喜庆活动中,肘阁抬阁是最受人们欢迎的表演形式。
界首书会
界首书会发源于安徽省界首市任寨乡苗湖村,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苗湖地势低洼,连年灾荒不断。清代道光年间偶遇难得的丰收,坠子翁艺人苗本林于夏季在自家门旁编唱小曲加以赞美,在他的影响下,邻村曲艺艺人聚集苗湖,你拉我唱,喜庆丰收。苗湖村由此形成农历六月初六兴办书会的习俗,世代相传,经久不衰。年,坠子翁第五代传人苗元普为纪念书会第一代发起人苗本林周年诞辰,将闰年的农历六月初六正式定为苗湖书会会期。此后,界首苗湖书会在不断传承的过程中又有所发展。“文革”时期,书会活动一度沉寂。年,苗湖书会重新得到恢复。
界首苗湖书会每届会期长达五天,书会举办期间,山东曹县、江苏坯县、湖北大悟县、河南周口地区及安徽阜阳、宿州地区的曲艺艺人相继赴会演出,方圆数百里内的民众也纷纷赶赴苗湖听书,场面宏大,热闹异常。
珠算(程大位珠算法)
程大位(—)是古代著名数学家,徽州休宁率口(今属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人。他所编撰的《直指算法统宗》及其简明通俗本《算法纂要》流传之长久、广泛和深入在古代数学发展史上首屈一指。《直指算法统宗》是最早记载珠算开平方、开立方方法的古算书之一,它完成了计算由筹算向珠算的转变,使算盘成为主要的计算工具。明末,程大位珠算法传至日本,开日本“和算”先河;清初又传入朝鲜、东南亚和欧洲,在这些地区得到应用。世界各国公认,是珠算的故乡,程大位是一代珠算宗师。
傩舞(祁门傩舞)
祁门傩舞历史上一直存在,明清时期更为盛行。祁门很早就有“傩仆”制度,大户人家养着傩戏班,每逢庙会、祭祀、送灶、秋醮、迎春,均会演出傩戏傩舞。表演时,舞者头戴木刻面具,身穿蟒袍,手执干戚等兵器,在节奏强烈的音乐和鼓点伴奏下表演驱鬼仪式和神话传说故事。祁门芦溪村的傩仪保持着古代傩祭的原始风貌,沿村行傩,边走边舞。每年正月初二先行请神仪式,然后开始傩舞表演,节目有“先锋开路”、“土地杀将军”、“刘海戏金蟾”等。初三至初六到本村许平安愿的人家表演,各家以木盘盛米酬神,演毕,舞者将米倒入布袋带走。全部演出节目均无唱腔、对白,仅以锣鼓伴奏。黟县西武乡的绛霞、章墩和碧山乡的西山下等村每年正月初三都要迎请傩神老爷,祈求辟邪消灾,也是行傩的一种形式。
剪纸(阜阳剪纸)
阜阳位于安徽省西北部的淮河中游地带,历史上,阜阳农村妇女大都有剪纸的手艺且世代传承不绝。阜阳剪纸制作工具简单,一把剪刀或刻刀,再加上各类彩纸即已足够。由于人们生活爱好和艺术情趣的不同,阜阳剪纸形成了多样的艺术风格,奇景迭出,异彩纷呈,其制作中既普遍采用单色、彩色、拼贴等形式,又大量应用剪、刻、撕等手法。阜阳剪纸从总体上呈现出粗犷、朴实、醇厚的风格特点,它既有南方剪纸的纤巧秀美,又有北方剪纸的稚拙浑厚,达到了巧与拙、静与动、虚与实的和谐统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阜阳剪纸是皖西北劳动人民自娱自乐的一种民间艺术,千百年来一直与当地的节日礼仪、服饰纹样、门窗装饰、雕刻刺绣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它抒发了广大劳动人民喜怒爱憎的心理情绪,寄托着他们美好的理想和愿望。
挑花(望江挑花)
安徽省望江县流行的挑花工艺是在渔耕并存的农业社会环境中由祭祀供品发展转化而来的,它源于唐代,最早时人们用毛发和麻布为材料挑制敬神的敬褡,以后逐步发展成为日常家居的点缀。早期的望江挑花主要用于女性头巾、衣、裤、围裙及小儿襁褓、围兜、抱裙、鞋帽的装饰,后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亦取以装饰男性的汗巾、腰带、车辫、褡裢等器物及帐檐、桌围等室内器具。发展至今,望江挑花已成为当代家居用品如沙发靠垫、扶手、窗帘、壁挂、地毯等的重要组成部分。
望江挑花具有针法独特、做工精细、技艺含量高、难以仿冒复制的特点。它构图优美,变化有序,色彩对比强烈,正反相映成趣,极富观赏价值。望江挑花流布范围较小,受外地文化影响极少,始终保持着古朴、典雅的面貌,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为安徽西南部地域文化的研究提供了生动的材料。
桑皮纸制作技艺
桑皮纸制作技艺,安徽省岳西县、潜山县方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据《潜山县志》记载,早在汉代,安徽潜山县就生产桑皮纸。桑皮纸起源于汉代,又称“汉皮纸”。桑皮纸有大汉、中汉、小汉三种规格,全为手工生产,整个工艺流程由选料、蒸煮、拣皮、制浆、帘捞、焙烤等环节组成。成品纸质柔软、拉力强、不断裂、不褪色、防蛀、无毒性、吸水力强,主要用于书画、裱褙、典籍修复、包装、制伞等方面。
(备注: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作者/来源:川水上行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4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