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诗意黄山影像”——黄山摄影工作坊作品展,由黄山市人民政府主办,是年在北京中山公园举办的以“黄山影像”为主题的新中国第一个风光摄影展的延续和发展,是黄山开启新中国风光摄影先河后,以新时代的东方诗意摄影探索对历史的回响、呼应和创新,也是黄山市发展摄影产业一次具有学术性和理论探索性的成果展示。
参展作品选自“东方诗意黄山影像”摄影工作坊项目,该项目由黄山市发展摄影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黄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年启动,到年已经举办三期。此项目旨在承传由郎静山等前辈开创的中国摄影写意美学,依托黄山市域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进行自觉的理论尝试和摄影实践,以东方诗意,重构山水影像;从乡村日常,呈现诗意徽州。
展览作品分为三个单元:“看山不是山”、“行到水穷处”、“桃花源里人家”,共同构成完整的影像表达,通过根植乡土且充满温度的摄影作品,描绘新时代的精神图谱,彰显影像的独特价值和力量。
“东方诗意黄山影像”——黄山摄影工作坊作品展,是对“诗意影像”的探索和尝试,也是以摄影的方式,向中国山水美学的致敬与回归。
见山不是山
一座山在那里。一条江在那里。风雨相过,烟云往还,虽千年万年,不曾稍有移易。人在江山之前,可望,可行,可游,可居。吟咏以诗,图绘以画。摄影术发明之后,千人万人面对江山成之以像。于是,无数的影像,经由各种媒介与渠道,充斥于我们眼前。江山还在那里。春风吹起,花儿开放,雨水落下,黄叶飘飘。江山与我们有什么关系?
我们的着力点,在于持续地追问山水风景与个人的内在关系,突破有关自然风景的观看惯性与高度程式化的视觉表达,以中国古代“山水”的时空美学理念,取代“风光”影像的简单理解与呈现。在方法论的层面,寻求传统视觉图式与影像创作的多样融合,寻求影像的内在诗意与个人化的境界与内涵。
——刘树勇
这一次我们在山上能够住那么多天,然后还赶上山上基本上所有的天气面貌都遇到了,有太阳下的,有阴天,有云海,有雨,所以我觉得在这样的自然界当中的一种体验,可能对古人来说是一个很正常的,但是对我们来说非常难得,对我个人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一次修行,这种修行我觉得在当下这种社会,或者是这个时代来说,是非常难得的。我们的时代是非常浮躁的一个时代,在这个时代,我们能有一个短暂的时间,又回到古人的一个生活状态去,非常难得。
——洪磊
曾泽鲲《黄山册页飞来峰》
鸿雨《深秀》
金伊甸《黄山肖像》
倪国华《华盖》
行到水穷处
我们在黄山所做的三期“东方诗意”摄影工作坊,通过“山、水、人”的不同主题的实验,完成了一次具有中国哲学美学意义的影像实践和探索,也是一次探索重建中国美学哲学在摄影艺术中的主体性尝试,可能对中国摄影界提供一个实验文本,提供一个借鉴。而黄山作为重建中国影像美学的实验室,这个意义也非同小可。
——霍用灵
摄影经常被提及的“决定性瞬间”这一概念,似乎已成为经典,但实际上摄影图片是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只是一个时间切片。这个时间切片有很多被触发的可能性,我是这样认为,快门的“咔嚓”声,不是判断一个什么样的证据性的过去,或者是对未来的预判,就只是在表达呈现。但是我们因为有过这样一个经典性的引导,把摄影作为证据性,类似科学刑侦一样最大化了这个关系,这样反而丧失了更多的可能性。
——邵文欢
马特《徽州人》
沈蕊兰《幽水》
陈韧《行到水穷处》
刘昶《岸边》
汪敏健《记忆中的风景》
汪远强《新安江》
蔚可任《观树》
桃花源里人家
黄山,或说广义上的徽州这一带,山水自然景观与其它地方很不一样,跟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审美传统,诗画传统都有很久远的关联。魏晋以降,特别是宋、元开始,到明代已经很明显了,可能与很多北方的文人和画家逐渐南迁、隐居在这一带有关系。他们以黄山作为一个自然范本,来表达中国人的审美理想、空间意识和诗文意识,形成了很多这样的绘画作品。所以,我们选择拍摄黄山和新安江,借助中国古代绘画的资源,诗文的资源,来探索如何以影像的方式进行诗意的表达。第三期工作坊拍一个村落,祁门的桃源村,在题材上和前两期有差异性,虽然也是有关空间的影像描述,但偏重社会纪实,所谓的诗意体现在哪里?这个诗意的东西在视觉上怎么体现?等到了现场,大家把镜头对准桃源村村民的日常生活,在这些日常生活的场景里看到了一种内在的诗意,这个问题自然就解决了,原来它不是个问题。
所谓的东方诗意,实际上就存在于这些村民世俗日常的生活里,就像海德格尔说的那样,人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是生活本身就天然具足这种诗意,而不是像我们以前在影像表达中追求的那种视觉上云雾缥缈的诗意。
——刘树勇
“东方诗意,黄山影像”摄影工作坊,从年到年,每年一期,每一期一个主题,第一期的主题是“山”,以黄山为拍摄对象;第二期的主题是“水”,以黄山市境内的新安江水域为拍摄对象;第三期的主题是“人”,以黄山市祁门县一个山村——桃源村为拍摄对象。三期的主题构成一个完整的结构,即“山、水、人”,以此来探索基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的影像实验,探索诗意影像的可能性。我们希望以“山水摄影”这一具有中国传统意味的概念替代庸常的“风光摄影”,回归中国美学传统,以影像的方式,重新观照山水自然之美,重新发现乡村的日常生活诗意,表达我们对建立新的中国影像美学的期望与自信。
——霍用灵
这次工作坊的摄影师以前也拍过很多乡村祭祀的照片,这次拍的也是乡村祭祀,应该说前后拍的照片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把这些照片放在“桃源村影像志”这个大框架里,你会发现照片好像不一样了。为什么呢?因为以前没有这个大的学术框架的统领,仅仅是个人兴趣的单纯记录,缺了一点理性的东西,缺了一点结构性的整体把握。这个工作坊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我们构建了这么一个整体框架结构,大家把各自的照片放在里头,好像就跟变了个魔术似的,照片的价值和意义变得大不相同了,这就是结构的作用和意义。
——袁东平
“东方诗意”是从文化艺术根本的样态上,提出的一个中国化的理念、中国文化的理念。西方艺术的传统总体是由写实构成的历史,中国的艺术显然是由写意来形成自己的传统。本来这两大方向都非常伟大,但是鉴于中国从二十世纪初,由于国力的衰弱导致了中国的落后,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处于一种落后状态。向西方全面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地把我们文化的传统丢了,慢慢的遗失了。经过这些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的发展,带动国力的增长,我们开始意识到我们在文化上丢了很多东西。所以“东方诗意”的命题,是在探寻属于我们文化内在本体性的内涵,在这个大背景下来追溯中国的文化传统,这个意义显而易见。
我们说东方诗意在哪里?其实它就在徽州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在桃源村村民的日常生活中,是可感可触的,是依然有活力真实地存在着的。中国人与土地的关系是文化传统的渊源,桃源村在中国乡村的类型中,是具有典型性的。从人居房舍的建筑,生产劳作方式的工具,直到四季生活的特色习俗,都能让人感受到这些从远久岁月中沉积下来的生活智慧,这些具体的生活细节里,无不流淌着桃源人繁衍栖息的精神诗意。
——于德水
自然景观《桃源村外貌》倪国华
建筑《保极堂》宁舟浩
生产《种水稻》汪远强
公共事务《基层组织建设》曹晓东
教育《一个老师四个学生》倪国初
器物《厨房用具》籍绿萍
交通《交通工具》王兵
生活《妇女儿童》杨明
文化《徽州祠祭》鸿雨
“东方诗意·黄山影像”工作坊,第一期是拍山,拍黄山。第二期拍水,拍新安江,从山水两个角度,来体现黄山影像的诗意。第三期,我们用影像来描述一个村落,也就是人。用“山、水、人”三个向度的影像来构成对东方诗意的表达阐释。
“东方诗意黄山影像”摄影工作坊(//)
策展人
刘树勇霍用灵
工作坊导师
刘树勇霍用灵洪磊邵文欢于德水袁东平
“东方诗意黄山影像”
黄山摄影工作坊(-)
摄影师名单
王飞王兵方杰马特
方红光宁舟浩毕隽吕凯杰
陈韧宋善忠李志斌李晓燕
吴光辉汪敏健汪远强刘昶
沈蕊兰金伊甸周凌霄郭睿妮
韩先坤姜希明杨帆杨明
曹晓东倪国初倪国华章佳锋
曾泽鲲鸿雨蔚可任籍绿萍
时间:
年12月24日至30日
(周一闭馆)
地点:
北京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
主办单位:
黄山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
中共黄山市委宣传部
黄山市发展摄影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
黄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协办单位:
黄山市摄影家协会
北京时代印象图文制作有限公司
学术支持: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艺术系
媒体支持:
中国摄影报全媒体
鄂尔多斯是四季美即将于12月31日截稿
更多活动
影像中国俱乐部
中国摄协“在线影展”
“鄂尔多斯四季美”
记得住乡愁
人民日报期待你的好照片
这位投稿的摄影人是故意玩儿我们吗?
能不能做到认真阅读征稿启事?
不要赶截稿的最后一天投稿
“第八届“沣标杯”公益摄影展
第二届“醉美云龙”
“花开南京·梅好中国”
健康新溧水
本周值得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