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县委宣传部供图

德阳观察薛伟光四川在线记者余如波

硬化的村道串联起一栋栋白墙红瓦的小洋楼,路灯渐次排列,新栽种的油菜苗生机勃勃,将“白寨人家”四个字映衬得更加醒目……

12月9日,全国主流媒体看“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走进四川德阳活动来到中江县仓山镇响滩村,靓丽的新农村景象令人眼前一亮。

据了解,当地充分利用土坯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等政策,着力在农旅结合上下功夫,打造出产村相融的美丽新村。此外,还通过流转土地引进外地业主,建成余亩工厂化食用菌生产体验园区,助力贫困户脱贫增收。

薛伟光摄

从土坯房到小洋楼“比以前好一千倍”

12月9日上午,59岁的响滩村村民邓洪金忙着晾晒熏制好的腌腊肉制品,“有排骨、香肠和腊肉,给过年回家的女儿准备着。”

几年前,在外务工挣了一些钱的邓洪金,准备回家翻修自己的土坯房。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打乱了他的计划,“去医院检查,就说我是结肠癌。”漫长的治疗过程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还欠下不少外债,邓洪金也因此致贫。

“当时根本就不敢翻修房子了。”邓洪金说,土坯房是父辈传下来的,年久失修,每逢下雨就漏水。年底,他家被列为危房改造户,“村干部知晓我家的情况后,告诉我关于危房改造的政策,年底我就搬进了新家。”

薛伟光摄

如今,邓洪金一家四口住在一栋两层的小洋楼,屋内家电、家具样样齐全,水电气全通,再也不担心下雨天漏水。此外,在各方的帮扶下,邓洪金一家收入稳定,年纯收入共计2.3万余元。“我享受了低保等国家补贴,女儿外出务工也有收入,年底村上还有分红。”

“白寨人家”聚居点并非个例。位于继光镇继光村的“团碑新居”聚居点,按照家庭成员数量,规划了从1人户到6人户多种户型,均有独立的卫生间和厨房,门口还有一个“微菜园”。

产业办到家门口村上还发“年终奖”

“送上马”还要“送一程”。如何避免贫困户返贫,产业帮扶成为当地思考的重点。

走进响滩村的四川菇视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基地,肥硕鲜嫩的杏鲍菇挂满菌棒,生产车间里一片繁忙,成熟的杏鲍菇采摘后,经初步处理、打包,即将被送往各地市场。

响滩村党支部书记隆道学介绍,该村的食用菌产业发展可追溯到年,省农科院试点后,逐渐实现工厂化生产。年上半年,“菇视界”瞄准商机来此建立厂房,开始一条龙现代化生产,这也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大量工作岗位,“我们本村的人远远不够,还要从外村招人。”

薛伟光摄

在培育室,响滩村原贫困户张建素正熟练进行灌装环节灭菌操作。年之前,她根本不会想到自己会成为一名车间技术人员,“一个月能拿0多元,家门口就能挣钱。”包装部车间中,双柏树村村民叶春华工作已有3个年头。据她介绍,包装、摘菇这些活儿易上手,动作麻利的工人,每个月最高能拿多元工资。

中江县委宣传部供图

当地还积极探索“公司投资+扶贫资金”分红收益机制,累计向县上争取产业扶贫发展资金万元,投入公司作为股本,每年分红12.2万元。其中,80%用于资助响滩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0%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年,响滩村余名贫困户每人分得元“年终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52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